競技舞台,激發了演員的無限潛力,展現了藝術的最高水準。
2016年,由著名主持人白燕升策劃主持的大型戲曲競技類節目《伶人王中王》在山西衛視隆重推出,受到了全國戲曲界的廣泛關注,有戲曲版“我是歌手”之稱。
李小鋒代表秦腔劇種參加了比賽,從前幾場一直墊底,到最後奪得了“伶人之王”稱号,留下非常精彩的表演和戲曲影像資料。之所以時隔6年後,再評秦腔名家李小鋒在《伶人王中王》中演出,就是這幾段表演值得讓人回味。
李小鋒是作為補位演員參加的。來自全國的其他6個劇種的6位梅花獎獲得者,個個都是名家。京劇史依弘、評劇馮玉萍、豫劇王紅麗、川劇陳巧茹、晉劇苗潔、河北梆子王英會,有的是二度梅,馮玉萍甚至已經榮獲過梅花大獎。
作為已經頗有名氣的秦腔藝術家、梅花獎得主,李小鋒為何願意站上舞台再次進行PK。李小鋒說:“我雖然身上已經有了很多光環,但我還是想還原我作為一個秦腔演員的本色,再次挑戰自己一次。”
這個挑戰真的不容易。
第一場,李小鋒拿出了他的奪梅劇目《白逼宮》。1987年,首屆“西鳳杯”廣播大賽,李小鋒的《白逼宮》脫穎而出,這出以唱功見長的小生戲,若非有極好的嗓音,否則是不敢輕易嘗試的,而李小鋒天生的好嗓子,不僅清脆高亮、圓潤甜美,而且加入了自己獨特的唱法和技巧,讓人聽起來既熟悉又新穎,别有一番韻味。但是,在名家荟萃的《伶人王中王》舞台上,這一段完全不能跟其他名家叫闆。評委們的點評也比較委婉,李小鋒第一場排名第五,墊底。
第二場,還是當年的奪梅折子戲《打柴勸第》。這段戲,表演上就更有張力了。據李小鋒介紹,這段戲中,上山、下山、過河的動作,是他從京劇中吸收的養分。1994年,李小鋒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先生為師。面對跨劇種拜師,李小鋒解釋說:“因為藝術是相通的。如扇子怎麼拿,大靠怎麼演,同樣都是翎子生,呂布要蠻,周瑜要滿,這都是之前秦腔表演中學不到的。”李小鋒這個年紀演《打柴勸弟》,氣力已經絕非年輕時可比。開頭一句“每日裡在深山去把柴打”,後面的拖腔,已經沒有氣力唱彩腔了。這段表演,依然墊底。
到了第三場,李小鋒用了他的看家戲《周仁回府》。據說,前兩場都墊底,到第三場,李小鋒有點慌了。他都動過念頭,把後面的絕活提前拿出來。後來李小鋒還是堅持了演《周仁回府》,這一折是《悔路》,裡面要展示帽翅功,展示提袍甩袖亮靴底。李小鋒善演這出戲,被譽為第八代“活周仁”。《悔路》一折,隻有周仁一個人的獨角戲,在競技舞台上是比較吃虧的。除了戲曲技巧以外,最重要的刻畫人物此時此刻糾結的心情,這麼短的表演時間想充分帶入觀衆、感動評委,是不容易的,好在名次提前了到了第四,倒數第二。
第四場,是為離去的母親排演的《劈山救母》。李小鋒研究生畢業後,複排了這個戲,自導自演,一人分飾三角——書生劉彥昌、中年劉彥昌和小沉香三個角色,生角戲、須生戲和武生戲一肩挑,唱做俱佳,各盡其妙,這在秦腔舞台上是絕無僅有的。能在50多歲的年紀演武生戲,實屬不易。這一場是突圍賽,赢了就進決賽,輸了就要被淘汰。李小鋒頂住壓力,最終成功突圍。李小鋒對母親有着特殊的感情,每當回憶起往事,李小鋒便熱淚盈眶,在他兒時的心裡深埋下一粒種子——要為離去的媽媽排演一出大戲。這出戲上演時,離母親去世已經整整過去了28年,傾述了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第五場,是比較輕松的反串《荒郊義救》。總決賽要求每位藝術家進行反串,挑戰并非自己擅長的行當,李小鋒選擇了“醜角”,并拜師著名醜角喬慷慨進行刻苦的練習,從英俊小生變身為幽默風趣的醜角,李小鋒的表演驚豔了評委。
最後一場,李小鋒拿出了殺手锏《周仁回府·哭墓》。評委傅瑾說:“《周仁回府·哭墓》這個戲在很多劇種都有,但是沒有哪個劇種能像秦腔這樣,用他的酸楚之音,把周仁的内心表達的淋漓盡緻。”李小鋒在這一場爆發了,他的表演感動了全場,甩發、僵屍、搶背……一系列高難度的動作和真摯的情感、高亢的唱腔、動情的表演,征服了評委和觀衆,最終獲得“伶人之王”的稱号。
最後一句話,與戲曲人共勉——裴豔玲的父親決定讓她學戲前殘忍地告訴她:“學戲的人,要有九條命,一條條的死了,最後,戲才能學成。”
感謝秦腔名家李小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