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草原自古以來就有“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譽,勤勞的草原人彈奏着本民族特有樂器來表達美好的草原生活,訴說着一個個不老的傳奇故事,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雲下,腳踏着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駿馬,我們不盡心曠神怡,仿佛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
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認識一下蒙古族特有的樂器,領略蒙古族樂器帶來别出心裁的音樂體驗......
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
蒙古語稱“潮爾”。
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
所演奏的樂曲具有
深沉粗犷、激昂的特點,
體現了蒙古民族的
生産、生活和草原風格。
馬頭琴是适合演奏蒙古族
古代長調的最好的樂器,
它能夠準确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
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
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
歡樂的牧歌等。
四胡
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
源于古代奚琴。
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樂器中,
除了馬頭琴,
流傳最廣的就是蒙古四胡了。
2006年5月20日,
蒙古族四胡音樂經國務院批準
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筝。
蒙古筝與中原流傳的古筝
在構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
隻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
所奏的樂曲均為蒙古族民歌和器樂曲。
雅托葛分有十二根弦和十根弦兩種。
主要在錫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帶流傳,
因其年代久遠,
所以在當地牧民中影響很大。
一般十二根弦筝用于宮廷或廟堂,
十根弦筝流傳在民間,
多半用來為民歌和牧歌伴奏。
火不思
蒙古族彈撥樂器,
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
清朝列入國樂,清後失傳,
建國後重新研制成功。
火不思發音清晰、明亮,
音響圓潤、淳厚,音色柔和、優美,
富有遼闊草原之情調。
可用于彈唱、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胡琴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
蒙古族俗稱西納幹胡爾,
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
曆史悠久,形制獨特,
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
胡琴能機動靈活地演奏各種樂曲,
聲音抑揚頓挫,連續自如,
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
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
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
幾乎就是語言聲腔的再現。
蒙古角
唇簧氣鳴樂器。
一種木質長形号角,
因流行蒙古族,故稱蒙古角。
亦稱“蒙古号”。
由上下兩節構成,
喇叭口用銅制,角身繪龍。
分為“雌角”和“雄角”,
雄角内徑略大而聲濁;
雌角内徑略小而聲清,
雄角與雌角長短基本相同,
兩者有粗犷和柔和的差異。
胡笳
胡笳是蒙古族邊棱氣鳴樂器,
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
胡笳可用于獨奏、
器樂合奏或樂隊伴奏,
是富有濃郁民族色彩的吹奏樂器。
秦漢時期,
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原始的胡笳,
它是将蘆葦葉卷成
雙簧片形狀或圓椎管形狀,
首端壓扁為簧片,
簧、管混成一體的吹奏樂器。
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為管、
管身無孔的哀笳,管身比胡笳較短。
清代,宮廷提倡“四方樂”,
曾從新疆阿勒泰地區抽調
蒙古烏梁海部到科爾沁草原,
組成蒙古喀喇沁王府樂隊,
這就是清朝宮廷的“蒙古笳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