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裡?”
“在你的每個細胞裡。”
在北京生活的人
沒有人敢說
自己沒喝過密雲水庫的水
60年前
21萬軍民夜以繼日
兩年建成新中國成立後
我國自行設計修建的、
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利工程:
密雲水庫
1958年9月1日密雲水庫開工典禮誓師大會召開。圖片來源:密雲區黨史辦
60年後的今天
它仍在源源不斷地
滋潤京城
密雲水庫。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海欣/攝
它是北京的水利奇迹
曆史上
潮河與白河“桀骜不馴”
水害頻發
新中國成立後
黨和人民政府制定了
密雲水庫修建規劃
決心治理水患
當時生産能力有限
生産工具落後
打隧洞、築大壩
幾乎全靠人力完成
建設密雲水庫的情景。圖片來源:密雲區黨史辦
建設密雲水庫的情景。圖片來源:宜居密雲
新華社關于密雲水庫正式開工的報道
鎬挖手刨、杠擡肩挑
背着百餘斤石渣的荊條筐
奔來跑去
靠着21萬京津冀建設大軍
1960年9月1日
密雲水庫正式建成
此舉創造出
“一年攔洪,兩年建成”
的水利奇迹
密雲水庫。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海欣/攝
它是北京防汛的頂梁柱 截至2019年——
密雲水庫攔蓄
≧1000立方米/秒的入庫洪峰
30餘次
其中最大入庫洪峰為3670立方米/秒
累計減淹土地200餘萬公頃
大大減輕了下遊的防洪壓力
北京日報關于密雲水庫勝利攔洪的報道
今年8月12日
北京迎入汛以來最強降雨
為密雲水庫帶來
1210萬立方米的“進賬”
相當于“暢飲”6個昆明湖
如今北京已形成
“上蓄、中疏、下排”的
防洪排澇格局
密雲水庫利用庫容
攔蓄上遊來水
減免洪水災害的發生
是名副其實的“尖兵”角色
密雲水庫。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海欣/攝
它是北京的戰略水源地 水資源自然禀賦不足
是北京的基本市情
尤其是進入2000年以後
北京供水形勢極為嚴峻
密雲水庫蓄水量日漸減少
北京晚報關于人民全力保護密雲水庫水質的報道
為了給密雲水庫“解渴”
北京構建起水資源統一調度系統
3座水庫集中輸水15.4億立方米
2014年底
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江水
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京
成為北京市民的主力水源
2015年9月起
江水入庫
密雲水庫蓄水量逐步增加
并轉型成為城市戰略儲備水源
現在向北京城市供水的水量
僅為過去的64%
南水入密雲水庫。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海欣/攝
2019年10月
密雲水庫蓄水量
一度接近27億立方米
達到1999年以來的最高值
如今密雲水庫
已累計為京津冀地區供水
390多億立方米
其中向北京市供水
近280億立方米
年均供水量6.5億立方米
相當于每年供應20多個昆明湖的水量
它是北京的生态綠屏障 如今的密雲水庫水質
始終保持在地表水二類标準以上
庫區内建有8.5萬公頃水源涵養林
林木覆蓋率達90%
構建出一幅
山、水、林、田、湖、草
生命共同體的優美畫卷
密雲水庫。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海欣/攝
密雲水庫管理處林業管理所
所長宋秀瑜說:
近幾年專家們在水源涵養林中
曾發現複葉槭、白桦、白杜等稀有樹種
這意味着經過封育保護
這裡的鄉土樹種進行了自然更新
生态環境更加穩定
密雲水庫管理處
鳥類觀測小組成員孫威威說:
目前水庫裡的候鳥有數十萬隻
包括淡水鷗、大小天鵝、白鹭、
蒼鹭、鸬鹚、各種秋沙鴨
等100多個種類
密雲水庫的鳥類。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海欣/攝
密雲區高嶺鎮石匣村邊的密雲水庫邊,随着水位上漲形成的大片濕地中,栖息着數千隻來此過冬的野鴨、大雁、灰鶴、野鴛鴦等各種鳥類,千百隻水鳥飛翔在水庫上方,場面十分壯觀,資料圖。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和冠欣/攝
60年來
密雲水庫
從“靠水吃水”到“保水護水”
已經成為首都北京的生命之水
今年
密雲水庫将正式實施
《京冀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共同行動方案》
通過“上遊保水、護林保水、
庫區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
等五大行動
綜合采取18項措施
進行保護再升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
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
生态文明思想
大力踐行“兩山”理念
努力走出一條
保水富民、綠色發展之路
更彰顯出水庫生态效益的優勢
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提供堅實保障
它對北京人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 它還是
美食基地
↓↓↓
乘涼勝地
↓↓↓
攝影師的取景地兒
↓↓↓
老法師“打鳥”的地兒
↓↓↓
見證愛情的地兒
↓↓↓
儲藏記憶的地兒
↓↓↓
甚至還是……
“小妖怪”的後花園
↓↓↓
對你來說
密雲水庫意味着什麼?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蘇越 葉曉彥
圖片:王海欣、北晚新視覺網
監制:童曙泉
編輯:蘇越
流程編輯 吳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