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古渡,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大運河下遊與長江交彙處,潤揚公路大橋、鎮揚汽渡、揚州港與其毗鄰相接,鎮江金山寺與園區隔江相對。
唐代高僧鑒真從這裡起航東渡日本,康乾二帝及曆代詩人墨客途經瓜洲,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詩篇。
直接寫瓜洲最有名的詩,當然還是王安石的那首《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白居易在《長相思》中寫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因此“瓜洲古渡”這一意象,今天仍被當作一個旅遊景點為揚州人所喜愛。
而馮夢龍筆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也發生在瓜洲,為此瓜洲古渡上還有一個紀念杜十娘的“沉箱亭”。實際上古代的瓜洲早已沉沒江底,杜十娘更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這些今人打造的“古迹”,僅是某種懷古情節罷了。
瓜洲古已有之,最早見記載于漢代,系江心一個季節性島嶼,因形狀似瓜而得名。因為地球自轉及水流方向等原因,長江水流削南岸,而泥沙向北岸堆積。于是江心島瓜洲漸漸與北岸連為一體。
北宋時期瓜洲已經非常繁華,與南岸的的鎮江隔江相望,如王安石詩雲:“京口(鎮江)瓜洲一水間”,東西南北往來的客商雲集,《宋史》稱:每年光在瓜洲渡口聚散的漕糧船隻便高達數百萬艘,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大約有上萬條漕糧船在瓜洲渡口吞吐,再加上往來的商船、民船、官船,龐大的吞吐量實在無法想象……
到了南宋時期,為了阻止金兵利用運河,宋兵撤退時破壞了運河閘門系統,并在瓜洲築城抵禦金兵。陸遊路過時寫下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名句,足見南宋時期的瓜洲已經轉變成了一個軍事重鎮,宋兵據為江北堡壘。
随着明代重新啟用漕運系統,瓜洲再次繁華起來,運河在此分出一條支流穿城而過,其城為一座直徑1.6公裡的不規則城堡,7米高的城牆布置有一圈大炮,用于對付溯江而上的海盜,另有一座衛星城,與揚州互為犄角之勢。沒有了倭寇侵襲,清代的瓜洲更加繁華,在當時商人口中屬于次于“兩京”、“諸省會”的“三線城市”。
因為地扼長江,江景十分壯觀,城内樓台亭榭如林,文人墨客佳作如雲,是地地道道的由藝術瑰寶打造的公園城市。就連康熙和乾隆下江南時,也喜歡住在此地,為此還特别修建了行宮。
但此時長江上的水文、地理情況發生了變化,在瓜洲上遊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島嶼——長新洲。長新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瓜洲的命運,随着這個島浮出水面,江水流向、流速及泥沙堆積情況巨變。從此江水削南岸、泥沙堆北岸的規律被完全颠倒,長江水繞過長新洲後直沖瓜洲,将北岸泥沙削入長江。
在不斷沖刷之下,北岸搖搖欲墜,至1895年,整座瓜洲城連同無數名樓佳園,俱坍入長江。而此時,海上輪運早已普及,大運河也完成了其在曆史時空中的使命,成為一道普通溝渠,靜靜躺在她原來的河床上,回憶着漕運糧草随船閘開閉杳然來去的時光。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瓜洲船閘改建成節制閘和船閘雙閘合一的水利樞紐。為滿足人們尋幽訪古的需求,瓜洲閘管理處利用閘區四面環水、近江臨河的地理特點,圍繞古渡主題配套建設了“古渡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