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碑是金文。中國先秦時期,就産生了文字。考古學家論證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蔔、預測吉兇禍福,故稱蔔辭。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等。殷周時期,鑄刻在鐘鼎彜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
中國東漢碑刻。全稱漢司徒袁安碑。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點不詳,1929年在河南偃師縣城南辛家村發現,現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寬約0.74米。篆書,共10行,滿行16字,下截殘損,每行各缺1字,故現存15行字。除第8、10兩行為不滿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現已考出),僅存139字。字體結構寬博流暢,筆畫較瘦。碑側有明萬曆二十六年題字。碑中間有穿,位置較低。袁安碑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用篆書寫就的漢代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