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是三國時期的一塊戰略重地,圍繞荊州魏、蜀、吳演繹了一段貫穿三國的恩怨情仇,吳蜀因為荊州聯盟而興起,鼎足天下,也因為争奪荊州,反目成仇,荊州終被東吳所奪,劃歸東吳,民間流傳了一句“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歇後語,是不是真的?,查閱了《三國演義》、《三國志》有關章節,有了自己的見解,試圖一解曆史真史,還劉備清白。
官渡之戰後,劉備因袁紹戰敗而亡命奔投荊襄劉表,蓄積力量,以圖待機争雄天下,在此邂逅水鏡先生,經其指點聘請得孔明為軍師,孔明與其隆中對:“......荊州用武之地,北據漢,沔,利盡南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有意乎,......,大業可成,漢室五興”,劉備頓首感謝,自此荊州之争走上曆史舞台,劉備也是自此對荊州暗生觑觎之心,由此此可見荊州亦是劉備最高關注,而此時之荊州屬劉表所有。也非東吳。
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古時荊州,非現在之荊州市,行政區域較大,共九郡,即南陽,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襄陽,章陵,相當于現在湖南西北大部,湖北東北一部,廣東,廣西一部分,地理位置重要,正如孔明所言,往東可連東吳,往西可澤應西蜀,往北可抵禦合肥曹魏,如吳蜀因此聯盟,則華夏東南之地聯為一塊,北方曹魏斷無取勝可能。此也正是吳蒙聯盟抗曹之基礎,三分鼎立之基石。可見荊州之重要。
而此時之荊襄大地,因劉表年邁老弱,朝野政局動蕩,長子劉琦與繼母蔡夫人及其弟蔡瑁不合,劉備因其與劉表系宗族兄弟避亂于此,雖經孔明提議可借機武力奪取,但劉以不合道義為由未予實施。但暗中極盡挑唆之事,加劇了該地分裂,先是向劉表建言不宜廢長立幼,而後在長子劉琦向其苦訴出路之際,勸其避居江夏,為其後攢下一塊荊州之地,因劉琦後來一直投靠劉備,以備為力量對抗蔡夫人及弟弟劉琮。而由此可見,江夏之地一直為劉琦所有,也非東吳,而劉備此時屬寄人籬下,毫無存土,但一直在謀争。
窺視此地的當然還有曹操,曹自平定北方,轉向南顧,兼顧劉備寄居于此,欲一并殲滅,于是自率83萬将兵,沿長江兩岸水陸并進南下,此時劉表已死,蔡夫人及其私立荊州之主劉琮驚慌失措,竟将荊州九郡獻于曹操,從法理角度說此時荊襄大地當歸于曹操。也不屬于東吳,當然此時之劉備不甘引頸受戮,于是引新野之衆棄新野,走樊城,望江夏而來。
此時驚慌的尚有江東孫權,他深知危巢之心 、安有完卵之理,于是在魯肅一番點撥下,決定聯劉抗曹,因為此時江東富有四海,兵多将廣,而荊襄之地鹿死誰手終是未知,雖劉備無立稚立地,但其在荊襄威名遠播,兩者聯手勝負未知,加之孔明本就有此心,于是就引出了孔明單身入東吳,舌戰群儒,最終達成共識,共同抗曹。
于是就發生了赤壁之戰,借助東吳戰船,孔明借來東風,一把火直燒得曹營800裡,化為灰燼,曹操華容道脫險,隻留得曹仁駐守南郡 ,彜陵。
此時周瑜與劉備約定,取南郡,讓東吳先取,取不得備再取之,也算戰前約定。(如同後期,宋,金聯盟滅遼,金圖錢,而宋圖燕雲十六州)。
于是周瑜起兵取南郡,不期中計,還中箭受傷,待其趕到南郡 ,子龍已奉孔明之令占領南郡,張飛己取荊州,雲長己取襄陽。周瑜氣傻了眼,自此孫劉聯盟生隙。由此可見,南郡,荊州,襄陽,均為劉備戰時取得,并非從東吳借取,隻是好像有投機取巧之嫌。令東吳氣憤。
周瑜氣極,欲讨伐劉備,而此時魯肅建言,既是同盟不宜發起戰端,不若讨還。
(那是讨得還的,戰時所得,豈能輕易讨還,就比如現代領土争端,日本北方四島,豈能讨回,隻有戰争,當然魯肅明白此理,但其深知孫劉聯盟重要,不可輕易廢除,我謂此人為高人)
于是發生了三讨荊州,在這裡也看看,權當全面了解。
一讨荊州,魯肅親往,赤壁之戰之後,為孔明所攔當,問魯肅:“荊襄之地,原為劉表,幾時為東吳,現長子劉琦尚在,何來歸還之地”言罷,參見劉琦,又言:“要還荊襄,除非劉琦死後 ,方可再議”,魯肅無言而退。
二讨荊州,系劉琦死後,魯肅前往,孔明日:“論赤壁之功,絕非東足一人之功,若非借來東風,那來赤壁之功,今劉琦剛死,盟友前來相逼,實不道義,且兄死弟繼,雖其兒子剛死,但劉皇叔尚在,何其如此相逼,礙于情面,現無立稚之地,待取西川後,再行歸還。”,魯肅亦是無功而返。
三讨荊州,劉備己入主西川,孫權張昭又重調讨荊州 ,令諸藹東前往 ,劉備,關羽,孔明出演了一出雙簧,言:”歸關管轄,備雖有心歸還,但無法安置關羽,待取東川後,再行處理”。
期間劉備以此為基業,施展雄才,自領大軍南征,零陵,武陵,桂陽,長沙皆歸劉備,加之劉琦死亡,劉備自然成為荊襄之主,并領荊州牧。由此看來借荊州,那是不可能的,自始至終,劉備均是戰時所得,而其所謂應承為借,也不過是戰時聯盟手法而已,并無實際現實支撐。
此段還未結束,劉備入主西川,曹侵東川,威脅西川,孔明重提東吳聯盟,應承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劃歸東吳,條件是要東吳出兵合肥,解圍西川,并承諾隻要入主東川,即交還荊州全境,孫權大喜,任三郡太守,宣誓主權,并甯甘甯出合肥,至此曹軍撤兵。故此說無還荊州,此處便是印證。
此後劉備事業達至鼎盛,取漢中,進位漢中王,這一下徹底激怒曹操,欲大舉入侵滅蜀,此時司馬懿獻計,利用荊州,實施魏吳聯盟,一面由曹仁誘出關羽,一邊令東吳呂蒙白衣過江,最終關羽走麥城,痛失荊州,荊州自此歸吳,吳蜀聯盟破裂,
荊州之争告一段落,但這也是一分界線,随吳蜀聯盟分裂,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七十萬大軍伐軍,最終敗歸,死于歸途,曹也因受關羽魂魄所吓,暴病而死,自此進入曹丕時期,加速三國滅亡,後雖有孔明六出祁山,但終究無荊襄之地資助,終是無力回天。
回到主題,依上來看,劉備是否有借荊州?我有如下見解。
一是荊州為備戰時取得,雖有戰前諾言,但在東吳取之不得情況之下,備先期取得不為誤錯。
二是論赤壁之戰功,也絕非東吳一已之力,正如孔明言,沒有東風,哪來火燒功成。以功論占地,似有不妥。
三是從聯盟結果看,各取所需,雙方得以強大,能同強大魏曹立足天下,且戰争分配以戰場結束時界線為準,也還有理。
四是就算有借,蜀退還三郡,也算有還。不能當作無還。
五是我查閱了《三國志》等有關史書,隻在東吳篇有過此類隻言片語,但在蜀國篇則沒有涉及,有後人推測,是否是東吳在奪取荊州後,為掩飾其破壞同盟的罪責,為了政治目的,而編輯一千古謊言。那也有可能。
故我言:“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冤不冤,我看有點。
好了,分享到這,一家之言,不強作定論,接受批判。
睿昂歲月
2021年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