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迎來寒露節氣了,這也是今年秋季的倒數第二個節氣了。緊随其後的就是霜降,之後就要迎來立冬節氣了。按照古人的說法來看,立冬到了,秋季就結束了,而寒冷的冬天也就拉開序幕了。
寒露作為24節氣中第十七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95°的時候就正好交節,時間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7-9日,而今年的寒露就是10月8日,這天是農曆的九月十三。
在民間一直有着“重陽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幹”的說法,意思是說在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沒有下雨,那麼就再等幾天看看九月十三,如果十三還是和重陽節一樣都沒有下雨,就預示着後面的冬季雨雪較少。
如今寒露節氣就要到了,那俗語“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說的是什麼意思?如果在寒露節氣當天下雨了,在民間又有哪些說法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寒露節氣的小科普寒露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到了寒露節氣以後由于國内大部分地區受到了高冷氣壓的控制,雨季也就結束了。并且也因為受冷高壓的控制,晝夜的溫差也開始變大了,在白天中午的時候可能還有點悶熱,但是早晚的時候就已經能感受到秋意的涼爽了。
其實到了寒露節氣,北方地區早就已經進入深秋了,部分地區都開始出現初冬的景象了,而在南方地區也漸漸進入秋季了,能夠感受到秋高氣爽,并且天氣也主要以少雨、幹燥為主。
古人對于寒露的解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就有記載:“九月節,露氣寒冷,将凝結也。”意思是說寒露一般是在農曆的九月份的節氣,因為感受到了寒冷,然後就會凝結為露水,因此稱之為“寒露”。
它相比于之前的白露節氣,氣溫要更低了。在民間更是有着“露水先白而後寒”的說法,就是說經過了白露節氣後,露水從初秋泛着一絲涼意轉為深秋透着幾分寒冷的“白露欲霜”。
寒露節氣下雨有什麼說法嗎?關于寒露節氣的農諺,在民間也有很多,其中較為經典的一句就是“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估計現在很多年輕人也不知道它說的是何意了。
這主要是在南方地區流傳的一句農諺,它的字面意思是說到了寒露節氣以後,如果在野外遇到河流,水田了,就不要像之前那樣直接就卷起褲子打着赤腳就下河、下田了。
因為到了寒露節氣以後,氣溫比之前更低了,而水也要比之前更清涼了,如果這個時候讓腳着涼了就容易感冒。而農諺“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說的野生類似的意思。
有些人還常常問,到了寒露節氣以後還熱不熱,是不是寒露節氣以後就很冷了。其實在民間有一句農諺就給出了答案: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
字面的意思是說一旦到了寒露節氣後,天氣就比較的寒冷了,之前還能穿單衣,但因為寒冷的原因多數人都已經穿上了更厚實的衣服來抵禦寒冷了。換言之,寒露節氣後氣溫更進一步降低了。
其實在寒露節氣的時候,露水增多了,而氣溫也降低了。就連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也在繼續下降。根據往年的數據來看,寒露節氣華南的日平均氣溫多數在20℃以下,即便是在長江沿岸地區,氣溫也難以升到30℃以上了,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
另外古人根據觀察還發現,寒露節氣這天有無下雨也和後面的天氣有一定的關聯,比如農諺:寒露天若雨,冬季雨水少;寒露天無雨,冬季雨水多。
它的意思是說如果寒露節氣當天是晴天,那後面冬季的雨(雪)天氣就會偏多。相反,如果在寒露節氣當天是下雨天,則預示着冬季的雨雪偏少。其實在冬季的時候雨雪多,對農作物的生長才有利。
因為出現冬旱的話,不光是對農作物生長不利,同時冬季晴暖的話,那麼害蟲不容易凍死,來年農作物的病蟲害就比較嚴重。所以好些地方的農民并不期望在寒露節氣的時候下雨,在廣西地區也有類似的農諺“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無雨冬雨多”。
通過寒露這天的天氣,甚至還能預測來年春天的雨水多少。比如在河邊地區就有“晴天寒露冬雪少,春雨多”的說法。意思是說在寒露這天是晴天,那麼冬季的雨雪偏少,可是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雨水很充足。
除此以外,通過寒露還能預測一下冬季的冷暖,在筆者的家鄉湖南這邊就有“寒露無雨,百日無霜”的說法。就是說寒露節氣這天沒有下雨,那麼在後面100天左右才會出現霜降的天氣。
我們都知道一般早上有霜的話,預示着當天是大晴天。而如果長時間不打霜,那就意味着後面的天氣主要是以陰雨天氣為主。而老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這樣的話秋季就會比較冷,也可能冬季偏冷。
寫在最後以上就是關于寒露節氣下雨,在民間的一些說法,因為我國的地域遼闊,各地的氣候環境也是有區别的,所以流傳的俗語、農諺也有不同,自然這些諺語也不是全國各地都是适用的。
在民間關于寒露節氣的農諺還有很多,比如“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裡雨漣漣”、“寒露有雨,以後多雨”,或者是“寒露多雨水,春季無大水;寒露少雨水,春季多大水”,這些和前面的則是完全相反的。由此可見,農諺都是有地域性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寒露節氣到了,你還知道哪些寒露節氣的農諺呢?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