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半圓形碧道上,腳下波光粼粼,天上白雲缱绻。極目遠眺,感受清風拂面的同時,入眼處盡是綠意盎然,久在水泥森林所産生的不适一掃而空,給人帶來舒暢和愉悅……
岸線總長3.6公裡增城區荔湖環島碧道已經基本完工,春節前正式向公衆開放。
森林覆蓋率達53.23%,榮獲“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稱号,空氣質量達标天數比例保持90%以上,2020年達标天數比例排名全市第一,“增城藍”刷屏朋友圈。
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增城,不斷把生态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活價值。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打造宜業宜居宜養宜遊優質生活圈,堅持生态、生産、生活融合發展的理念,增城以綠色發展為本,優化提升公共服務,推進城市更新,讓城鄉發展環境顯著提升,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
生态優美:省級試點增江碧道入畫來
一江春色醉遊人,兩岸百花望荔鄉。漫步增城增江碧道,時而江風習習、碧波蕩漾,時而白鹭起舞、啾啾鹭鳴,兩岸風光盡收眼底,山水美景入畫來。
這是去年竣工并對外開放的增江6.5公裡省級碧道試點。濱水而建,與水交映,夾岸繁花,風光旖旎,為觀賞“增江畫廊”的美景提供了多種角度,成了周末廣州市民休閑放松的新晉“打卡點”。
增城水系發達、生态良好,河寬5米以上的河湧有207條,長約926公裡。增江是東江的一級支流,是增城最重要的河流,特别是從初溪蘭河壩至湖心島約40公裡長“增江畫廊”沿線山水風光獨特,人文曆史底蘊深厚,是展現增城魅力的特色名片。
以水為脈,碧水興城。增城的城市發展曆史始終與水相伴相生。
2008年,增城區結合城市功能區劃,将自行車健身徑引入生态景觀林帶,拓展林帶功能,帶動鄉村休閑旅遊,成為全國最早的綠道雛形。2010年,廣東提出建設珠三角綠道網的要求,增江是廣州規劃的6條主幹綠道之一。2019年,廣東省提出高标準推進廣東“萬裡碧道”建設,在南粵大地打造“河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
在此背景下,增城在“增江畫廊”良好基礎條件上,增城高标準編制碧道建設規劃,打造“一橫兩縱多節點”的碧道空間布局,旨在打造面向全人群的碧道沿線濱水活動空間,最終實現“碧水漫道,幸福增城”的規劃總目标。自2019年9月至去年6月,長約6.5公裡的增江省級碧道試點正式全面竣工。
“建設增江碧道綜合考慮了功能性和景觀性的結合,并充分保護利用原生态景觀,緻力打造江河安瀾的雨洪通道、詩情畫意的休閑文化廊道、水陸聯動發展的濱水發展帶。”增城區水務局副局長何雪松介紹。
助力碧道建設,實現濱水空間還綠于民,增城區在克難攻堅中砥砺前行,對河湧管理範圍内的違法建築進行清拆。五年來,累計拆除包括河湧、水庫、湖泊、邊溝邊渠及合流渠箱等管理範圍内違法違規建構築物4104宗,面積約163.4萬平方米。目前,增城國考大墩斷面水質實現了從往年的Ⅲ類提升至Ⅱ類,納入國家、省、市考核的8條黑臭河湧達到長制久清,東江北幹流一級支流基本消除劣V類。
“增江碧道是增城近年來鐵腕治水、打造生态之城的生動實踐。”增城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将緊緊圍繞着力打造增城宜居宜業宜養宜遊的優質生活圈要求,以确保江河安瀾、秀水長清為首要任務,持續推動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标,重點做好水務規劃和海綿城市建設、碧道建設及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城鄉污水處理效果提升、供水保障、質量安全監管等工作,實現增城水環境持續向好。
生産精美:傳統産業實現綠色轉身
在美麗的荔湖湖畔,一座環境宜人的總部産業園區正在快速成長為“廣州市綠色創新小鎮”。
這是以引進培育綠色低碳、智慧産業、科技金融、創新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為主的創新科技生态園區——增城低碳總部園。目前,園區已建成21棟獨立總部樓、5棟産業大樓,引進環保、節能、科技等創新型企業超過200家,與擁有美麗生态的荔湖相得益彰。
培植壯大新興産業,向綠色發展要效益。通過技術創新、結構優化等手段,增城将生态優勢轉變成為發展優勢,實現了綠色發展與産業升級的和諧統一。
“區位不錯,環境也改善了,我想把學校的創新團隊,特别是一些技術核心引到這裡來。”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研究院院長何新波是從事于新材料領域研究的專家,在他的牽線下,派生于北科大的廣東銘泰和北創磁材兩家創業企業已于去年率先進駐增城新塘的中城智慧園開展産業化前的技術驗證。
中城智慧園前身是新塘環保工業園。曾幾何時,這裡在全球牛仔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高峰時期全球3條牛仔褲裡就有1條出自增城新塘。然而,随着土地、資源、人口和環境的紅利減退,以高能耗、高污染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日益暴露出了弊端,集聚洗水環節的環保工業園就是典型的樣本。
近年來,以新塘環保工業園的治理為序幕,增城全面打響以整治污染企業為主的污染防治攻堅戰——不僅平穩實施企業停止排污(關停并轉),更以牛仔服裝産業為樣本探尋高質量發展路徑。
新的科創産業園主要對新塘環保工業園原有廠房進行統一規劃、分步升級改造,努力打造成智慧、生态、活力、創新的高品質産業空間,聚焦智能制造和醫療器械兩大産業細分領域的産業生态和産業服務,規劃建設智能制造産業示範區、硬件加速器、企業政務服務中心、創客公寓、中科院國際技術轉移創新基地等功能單元。
“園區分為空間優化、産業引進、高科技服務三個維度推進。”中城新産業廣州分公司總經理王騰說,依托廣深雙城聯動區位優勢,形成以制造業為基礎的新興産業載體,突出培育從研發到産業化的中試驗證環節,以前店後廠模式重構科技賦能制造的新鍊條。
随着一河兩岸的生态改善修複,增城把最好的沿江岸線資源,都給了最優質的産業。在工業時代,這一資源屬于牛仔、紡織等傳統工業單元,在新發展階段,增城的抉擇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和大健康産業為主導的新經濟力量。
産業、科技、人才政策等配套出台,加速了人力、資本、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向增城彙聚、深度融合。目前,增城區已累計引進創新創業企業280家,集聚了136名高層次人才和500家高新技術企業、5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3家廣州市級研發機構。
産業升級和綠色發展,使産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增城逐步邁向結構優化、綠色低碳的經濟高質量發展。
生活和美: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一泓碧波繞綠岸,山水新城入畫來。南國冬季氣候依然舒适,每到閑暇時,永和河永甯段兩岸和餘家莊水庫邊就熱鬧起來,居民或慢跑或散步或載歌載舞。從污水直排、臭氣熏天到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是永甯街治水美水最生動的成果展現。
永甯街轄區有5.2公裡的永和河段和3.7公裡雅瑤河段2條東江北幹流一級支流,以及一座餘家莊水庫。流域貫穿南北,範圍涉及6個行政村、2個社區,20餘萬人。治好、管好、保護好水環境,不僅是廣大人民群衆的共同期盼,更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内在要求。
2016年永和河黑臭河湧整治被納入國家住建部考核,通過增城區、永甯街全力以赴推進永和河綜合整治,于2017年底基本消除了黑臭。在此基礎上,去年永甯街提出新的治水思路:高标準落實河長制工作,通過徹底打通巡河通道、啟動南北增質提效工程、推動排水單元創面達标等措施,将河湧綜合治理與城市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以前永和河髒亂差,大家根本不敢靠近,現在變漂亮幹淨了,成為大家散步、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真讓人很驚喜。”正在河邊散步的簡村村村民黃水财表示,曾經黑臭難聞的永和河是附近村民心中的一大塊“疙瘩”,随着治水成果取得明顯成效,煥發新生的永和河讓村民以此為榮。
生态不僅是基底,也是效益,更是未來,成為了人們美好生活的方式。一張張靓麗的生态發展名片不斷惠及人民,在共享發展成果中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增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強生态環境建設,優化提升公共服務,構建生态文明體系,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從“理想的城市”轉向“理想的生活”,如同水網一般,增江一河兩岸到全區的鎮街,一張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
從引進新增優質學校,到完善醫療體系建設,再到擴大民生保障覆蓋面。五年來,增城投入700多億元發展民生和各項社會事業,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年均達到84%:引進華師附中等10家優質學校,新擴建、開辦中小學校45所,新增學位7.2萬個;引進8家優質醫療資源,南方醫院增城分院、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等醫療項目建成運營。辦成民生實事50件,實現了“小切口、大變化”。
鄧山村地處小樓鎮,因交通落後,生活艱苦,如今全村以“水”做文章,大力發展過夜經濟,引入田園牧歌、榄雕等項目,實現農文旅融合。
“現在電話訂餐訂房間的遊客越來越多,一個月有三四萬塊錢的收入呢。”以前在深圳拉貨為生的村民梁賴共,回村做起了民宿生意。啟動“名村”建設以來,村民年收入增長近一倍,在外務工的村民返鄉就業投資的比例達到30%。
堅持生态為底,踐行綠色發展,增城持續提升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生産、生活、生态交融,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态城區建設之路越走越寬。
相關閱讀
增城若水|增城高質量發展一線報告①
改革攻堅,增城改出了什麼?|增城高質量發展一線報告②
鄉村振興走在前列,增城如何以“三精”強“三農”?|增城高質量發展一線報告③
【南方 記者】周甫琦
【統籌】朱偉良
【通訊員】朱卓東
【作者】 周甫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