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微信的營銷功能現在雖然還不太成熟,但可以從這些動作上看出在微信生态用企業微信做企業個人号,社群營銷,精細化運營是大趨勢。
由于個人号養号又太麻煩,從去年10月就開始用企業微信了,但企業微信一直很克制,開放的功能和接口都很少(跟釘釘的功能很像)。
直到周四,我打開企業微信的“客戶群”入口後發現竟然可以勾選多個群生成群碼。這不就是是活碼嗎?
于是叮當的腦袋裡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搞個群裂變吧。
以下内容包含3個部分:
1. 企業微信群裂變複盤
- 用企業微信搞群裂變的複盤;
- 企業微信新增功能的介紹和疑問解答;
- 目前用企業微信做營銷的2個主要場景和案例。
1.1 必要條件
要搞群裂變需要2個必要條件:活碼;新人歡迎語。
如果沒有這兩個功能,手動切換二維碼,手動艾特群成員,很難大規模裂變起來,于是叮當先檢查了這些功能。
檢查完後發現完全OK,群歡迎語還支持轉發小程序和網頁。
1.2 活動準備
群裂變流程很短,準備下話術,海報,種子用戶就OK。
叮當的微信裡面基本都是運營和産品經理,大家對這個功能應該都聽感興趣的,于是叮當就用PPT簡單做了一個群碼版海報。
發到了朋友圈測試一下大家是否感興趣,幾分鐘就招募了五十多個種子用戶。
由于叮當做這個群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測試企業微信的營銷功能,且沒有精力去維護,活動裂變到300 人的時候叮當就把活碼給删除了。
1.3 測試功能
叮當想測試的功能主要包含:活碼的切換邏輯;是否可用WeTool管理;自動建群的邏輯;數據統計的功能;移動端企業微信與PC端的差異。
1)活碼切換的邏輯
最初叮當建了幾十個群,并把這些群加入到活碼中。
活動上線後發現,企業微信基于已有群創建的活碼,流量是随機分配的
也就是說:假設活碼中有100個群,100個人參與活動,很可能會被分别分配到100個群中。
2)自動建群與數據統計
發現這個邏輯後叮當在後台把加入的群删除的隻剩1個,并且打開了“自動建群”功能。
在把其他群關掉後,第一個群很快就到了100人,企業微信自動生成了一個新的群,這裡有2點跟我預期的不太一樣:
- 企業微信外部群最高可加入200人,但如果用活碼,群滿100人的之後就會自動創建新的群;
- 新的群是沒有任何設置的(群名,歡迎語……)。
3)是否可以用WeTool管理
既然企業微信創建的外部群可以在微信中查看,微信用戶也可加入,那麼是不是微信的管理工具也可以用來管理這些群?
于是叮當登錄上WeTool看了一下,猝……竟然搜索不到。
4)移動端與PC端的差異
企業微信有3個管理端:PC端,移動端,Web端。
這3個應該是定位不同吧:
2. 企業微信新增功能介紹
- Web端主要用來管理權限,設置東西,統計數據;
- PC端跟移動端功能比較類似,但有些是需要移動端設置之後才能使用的(如:群公告);
- 移動端除了在權限管理功能上不如Web端,其他功能應該是最多的。
在測試企業微信功能的時候很多小夥伴問,關于企業微信認證,怎麼開通朋友圈,怎麼不可以發紅包……
關于這些,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寫過了,這裡就不寫了,叮當找了一下,虎贊出的一篇應該是最詳細的。
近期更新的功能主要是活碼功能和自動歡迎語:
活碼功能包含微信号活碼和群活碼,主要有2個特點:
- 切換邏輯都是随機的;
- 都可在移動端創建(但管理要在Web端管理)。
群歡迎語基本跟WeTool的差不多,但是不可以設置頻率。
3. 企業微信的3大應用場景由于叮當一直在使用企業微信,也有關注一些使用企業微信的案例,發現目前主要有2個應用場景。
3.1 作為承接大流量&存儲用戶的工具
企業微信号被動加好友的阈值和好友上限都很高,單個員工賬号可加好友5萬人,叮當去年做活動的時候測試被動加好友得阈值,2小時被動添加500人,除了被提醒1次“操作頻繁”,其他的什麼事都沒有。
這要用個人号去承接,早被封了。
3.2 高客單價産品的精細化運營工具
企業微信提供了一些接口,通過開發可根據用戶的渠道和特征,自動給用戶打上對應的标簽,做精細化的運營。
加上企業微信的:管理員可分配離職員工的客戶,保護企業的用戶資産,很适合做精細化運營工具。
但目前企業微信的接口開放不多,人工運營成本比較高,還不太适合低客單價的産品去做精細化運營(大部分操作都要手動)。
3.3 作為一個快速上手的裂變工具
除了以上場景之外,企業微信也可以作為一個快速上手的裂變工具。
隻需創建一個“客戶群”加上活碼 群歡迎語 海報,3分鐘就可以上線一個群裂變活動。
路徑:海報—進去—群歡迎語引導轉發—轉發海報—進群……
加上素材庫功能;快捷回複功能;也不需要像裂變工具,需要挂電腦版的,需要複雜的配置,上手簡直不要太快了。
總結一下企業微信的營銷功能現在雖然還不太成熟,但可以從這些動作上看出在微信生态用企業微信做企業個人号,社群營銷,精細化運營是大趨勢,期待企業微信開放更多的功能。
作者:小叮當,深耕用戶增長領域的增長汪;公衆号:小叮當運營筆記,歡迎交流
本文由 @小叮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