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
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
更新时间:2025-04-10 15:08:20

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作者:徐碩和合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蘊含着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殷周時期,“和”與“合”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單獨成字“和合”二字合用,最早出自于春秋時期的《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指商契能和合“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進而能使百姓安居樂業縱觀中華文化整體發展脈絡,和合理念一直貫穿其中,融合于各個時期、各個學派的思想體系,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既是人們内心的德行追求,又是處理各種關系的價值準則在《之江新語》中指出:“‘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彙合、融合、聯合等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精準闡述了和合理念的文化要義與民族品格,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中華民族和合理念的價值追求)1

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

作者:徐碩

和合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蘊含着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殷周時期,“和”與“合”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單獨成字。“和合”二字合用,最早出自于春秋時期的《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指商契能和合“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進而能使百姓安居樂業。縱觀中華文化整體發展脈絡,和合理念一直貫穿其中,融合于各個時期、各個學派的思想體系,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既是人們内心的德行追求,又是處理各種關系的價值準則。在《之江新語》中指出:“‘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彙合、融合、聯合等。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精準闡述了和合理念的文化要義與民族品格。

天人合一 和諧共生

青山綠水,山巒峰谷,是自然的和諧;天有其時,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和諧共生觀念的形成在中國古代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在人類文明早期,由于認識水平有限,人類對大自然懷有極強的畏懼之心,認為天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世間萬物的生殺予奪皆由上天主宰。《詩經·大雅》中記載:“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意思是說,國家之所以穩固,全因上天為其派來了明德之君,且此明德之君的一切行為皆受于天命。至周朝以後,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孔子有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他看來,即使天不言不語,四季皆照常運行,萬物皆正常生長。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是一種至高的境界追求,人們期望天與物與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與自然能夠融和一體、和諧共生。孔子主張人所具有的仁愛本性與天命是相合一的,應以仁愛之心善待天地萬物。孟子也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道家同樣對自然持敬畏之心。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順應自然才是人類生存之道。莊子進一步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主張人應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不要刻意去追求“自我”的欲求,以緻破壞自然之道,充分彰顯了對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命體悟。天人合一、和諧共生觀念逐步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内容。

以和為貴 協和萬邦

中華民族曆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講求“以和為貴”“協和萬邦”。“以和為貴”出自《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協和萬邦”出自《尚書·堯典》,其中記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是堯帝在處理各部族關系時所遵循的政治理念。這裡的“協”意為“協調”,其目的在于“和”。“協和萬邦”就是強調為政者要明智揚德,使家族親密和睦,百姓和諧相處,進而協調萬邦諸侯能夠和諧合作、友好往來,這樣國家才能安穩平定、天下太平。在五千多年曆史長河中,無論是儒家的“親仁善鄰”“四海之内若一家”,道家的“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還是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兼愛”“非攻”,其中蘊含的“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理念一直為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傳承與推崇,成為中華民族處理國家、民族關系所遵循的重要價值理念。

和而不同 求同存異

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和而不同”是和合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一種重要的為政治國、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念。早在西周末年,古代先哲就提出了“和同之辯”的哲學命題。據《國語·鄭語》記載,西周史伯與鄭桓公論政,批評周幽王喜歡邪惡奸佞、愚昧淺薄之人,指出這種行為是“去和而取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在他看來,“和”是一種差異性、多樣性的統一,萬物生長都以“和”為基礎。隻有不同事物在和諧統一中才會産生新事物,如果事物完全相同則無法繼續發展。晏子答齊景公問話時進一步闡釋了“和”與“同”的辯證關系,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齊侯問晏子“和與同異乎”?晏子舉例答道,在為政治國中,國君提出一種想法,大臣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意見,使國君的想法更加完善周全便是“和”;如果國君獨斷專行,大臣隻會一味附和,國君的錯誤意見得不到糾正就是“同”。“和而不同”的完整表述最早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進一步拓展了晏子“取和去同”的觀點,肯定事物之間帶有差異性的和諧統一。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深刻反映出“和合”的精神實質,即不同事物或觀點在融合過程中的對立統一、求同存異。正是這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才使得中華和合文化理念曆經數千年始終文脈不斷、曆久彌新。

人心和善 知行合一

人心和善是和合理念在個人層面上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其他層面和合理念的道德基礎。自古以來,對于“和”“善”的崇尚一直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中。《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人心和善的核心在于孔子提出的“仁”,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友愛。弟子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就是要和善仁愛、與人為善。具體來說,就要做到仁愛忠恕。所謂“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時,在和合理念中,還要善于将和善之心推己及人,不僅善待自己的至親摯友,更要将和善友愛之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念推廣到社會生活中去。另外,隻“知”和善之心還不夠,儒家認為,“知”更要落到“行”之上,做到“知行合一”,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儒家看來,若想立君子之志、成聖賢之德,必須首先修養自身德行,啟發内在良知與道德自覺,同時還要付諸行動為他人作出示範榜樣,以和善之心、善德之行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業,最終使整個社會都能達到和諧美好的理想狀态,至此,和合共生,天下大同。(徐碩)

來源: 學習時報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農村喪事擡喪流程(怎樣的喪事才是)
農村喪事擡喪流程(怎樣的喪事才是)
     傳統葬禮儀軌繁多,有一種特殊的喪葬儀式被稱為“喜喪”,意味将葬禮當成喜事一樣來舉辦。喜喪究竟有哪些講究,怎樣的喪事才能被稱為“喜喪”?擺渡人帶大家一探究竟:      “喜喪”這一說法最早詳細記載于民國編輯徐珂所創作的《清稗類鈔》喪葬類中,書中稱:“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
2025-04-10
迎中秋話團圓談家風(西安市我們的節日)
迎中秋話團圓談家風(西安市我們的節日)
  中秋月更圓,家國情愈濃。9月8日,由中共西安市委文明辦主辦,高陵區委宣傳部、區委文明辦、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陝西東方舞韻藝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2022年西安市“我們的節日·中秋”暨“傳承好家風·中秋話團圓”文明家庭創建主題示範活動在高陵舉行,高陵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生華出席。此次活動在一直播App“華商報”賬号、“大風視頻”抖音平台同步線上直播...
2025-04-10
黃土高原有什麼獨特的民風民俗(敬畏民俗平靜再走黃河)
黃土高原有什麼獨特的民風民俗(敬畏民俗平靜再走黃河)
        今天,我們跟随着深圳市攝影家協會輪值主席、港深珠澳攝影聯盟主席秦軍校驅車從山西呂梁的石樓縣又一次越過黃河進入陝西省北面榆林的清澗縣。天藍、地黃,在陝北民歌的音樂聲中體會陝北的“空曠”和陝北的厚重。               一路上,秦主席重複聽着一張陝北民歌光碟,每一首信天遊都能打動能聽懂歌詞的他,《淚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羊肚肚手巾三道道...
2025-04-10
八月星座運勢财運
八月星座運勢财運
1、獅子座對于獅子座們來說其實你們的整體狀态還是很好的,而且事業上的收獲也是很不錯的開始,對于你們而...
2025-04-10
做夢洗衣服好嗎
做夢洗衣服好嗎
1、夢見漂亮的女孩在洗衣服,預示你将比和你同一層次的人擁有更多樂趣。2、夢見洗衣服,将有快樂的偶發事...
2025-04-10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