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在日本的影視劇中看到過“暴走族”吧?
這些人說白了放在中國就是“不良少年”和“小混混”。
但是這類人為了彰顯自身的獨特性和優越性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字書寫派别”,第一類是書寫中從來不使用漢字,所有的語言都采用片假名來書寫,這個可以理解,意思就是摒棄一切傳統的文化并且對自身的語言文化進行體系重構。
還有一類就很奇葩了,這類暴走族不像日本政客那樣盡可能的采用漢字來表達自身的文化地位,而是采用了更為高級的“萬葉假名”。
舉個我們十分熟悉的例子:“よろしく”。
這個在中文裡是“請多關照”的意思,而暴走族們寫出來就是“夜露死苦”,你沒有看錯,效果就是下圖這樣的。
咱們先來比較官方的介紹一下什麼是 “萬葉假名”。
萬葉假名就是采用了漢字的音讀和訓讀來表示日語音節的假名,因為在《萬葉集》中大量使用萬葉假名,所以被稱之為“萬葉”。
在平假名和片假名尚未誕生時,萬葉假名是日本唯一的音标。
看完這個說法你肯定是一頭霧水,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小學時剛剛接觸英語的時候也采用過了和日本人“萬葉假名”相同的方法。
例如我們小學時看見了“I Love you”這個簡單又高大上的英語時,一時半會兒記不住,但是又特别想牢牢記住,于是你在這串英語上寫下了自創的英語漢字音标——“愛老虎油”。
然而這個“I Love you”在日本的萬葉假名中也就被實實在在的寫作了“愛羅武勇”。
看到了吧!
這種使用方法其實是剝離掉了漢字的所有含義,僅僅采用漢字的發音來表達日語,隻是古日語的音标體系。
講到這裡小編我不得不吐槽幾句,日本人的“拿來主義”在這裡顯得的确很無腦,拿漢字作為音标,這個是隻有漢語是母語的人才會幹的事兒,如果想自創一門屬于自身的語言,這樣還不如就全盤學習漢語或者将音标變得簡便來的痛快。
我都可以想到古時的日本孩童學習日語時候的痛苦,連音标都不會寫(滑稽臉)。
所以類似于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現在我國台灣地區實用的台灣音标的出現是相當有必要的。
其實在中國,僅僅采用漢字發音作為音标的譯制外來詞彙的方法也是很早就出現了。
比如在唐朝時,佛教盛行,唐朝人翻譯梵語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比如梵語中的 “Amitābha”用“阿彌陀”來表示,“Śākya”書寫成“釋迦”。
到了近現代就有“sofa”譯為“沙發”,“coffee”譯為“咖啡”的用法。
而漢語的音标體系是由我國的周有光提出并且實施的,這個體系無論是給大家學英語還是學習漢語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是國際化、科學化的體系。
上述音标體系小編都學過,真心比日語和台灣地區的音标體系簡單,所以各位小夥伴就偷着樂吧。
那麼話說回來,講到“萬葉假名”也就不得不提到《萬葉集》和《古事記》。
這兩部日本古典著作,在日本地位堪比中國的《詩經》,收錄了公元四世紀至八世紀這期間近四百多年的短中長和歌與詩歌,其中也不乏民謠和民歌,内容龐雜涉及面十分廣,作者繁多,署名作者大約有四五百人。
而這兩部日本古典著作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萬葉假名”進行記載,所以“萬葉假名”的體系形成就在大約公元五世紀左右。
因為在當時的日本隻有日語的發音,并沒有自身文字的記載形式,于是假借了漢字的便利,提前對日本文化和思想進行記載。
這裡我們來講述萬葉假名的兩種假名使用方法:
首先是音假名,這種手段就原封不動的采用了漢字讀音,比如“はる”寫作“波流”,“あき”寫作“阿岐”等等。
這和中國本宗的“假借”用法一樣,來自同樣的原理。
而訓假名使用的則是作為漢字訓讀被納入日語的音節,比如“なつかし”寫作“名津蚊為”即屬此類。
這種方法采用的假名,是已作為日語被引進的讀法,因此可以說是日本人固有的用法。
《萬葉集》中使用的漢字十分豐富,給人眼花缭亂的感覺,如果你去翻看日本的原《萬葉集》古典,你會發現和契丹文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寫着都是漢字,但是中國人卻讀不懂。
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一段日本《萬葉集》中的和歌是怎樣的吧!
記載為“餘能奈可波、牟奈之伎母乃等、志流等伎子、伊與餘麻須萬須、加奈乃可利家理”但是表達的現代日語是這樣的“よのなかは、むなしきものとしるときし、いよよますます、かなしかりけり”
在這個當中“よ”對應“餘”、“與”。“の”對應“能”、“乃”。
“か”對應“加”、“可”。
“し”對應“之”、“志”、”子“。
“ま”對應“麻”、“萬”。
“り”對應“利”、“理”。
諸如此類,同一音采用多個不同的漢字表示。
毋甯說這是出于避免同一文字重複出現的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