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從幼兒園大班畢業的孩子,能夠順利地适應小學一年級的學習生活,是每個家長的夢想。
還記得兩年前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放學了我去接她,門口那些剛從幼兒園大班升上來的孩子,一副懵懂又茫然的樣子。
排隊時七歪八倒的可愛模樣,讓一旁的家長笑了起來,不過盡力維持秩序的班主任是無暇顧及孩子的可愛模樣的。
其實,每年的七八月份,很多家長都會關注到一個詞就是幼小銜接。對幼小銜接這件事,有些家長嚴陣以待,有些家長則是給孩子準備一個新書包和鉛筆盒就完事了。
那麼到底哪種狀态是最好的呢?在《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一書中,作者卓立老師認為,家長既不需要過度看待,當然也不能随意對待。
正确的做法是莊重以待,因為小學一年級是孩子人生基礎當中的基礎,孩子上學了家長也要跟着一起上學。
作者卓立老師是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北京市潤豐學校校長,50餘年一線小學教育生涯的兒童教育專家。
就在我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已經上二年級的女兒經過我的身邊問我:她已經過了一年級了,我還需要看這本書嗎?
當然要看,畢竟家裡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再看一遍這本實用接地氣的書,才能更好為下一個孩子将要到來的一年級,做更好的準備。
作為一個已經度過小一階段的家長來說,書中提到的三點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家長誰更有意願管孩子學習就讓誰管,第二,家長要準時接送孩子,第三,家長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班級的任何大小事務。
1、家長誰更有意願管孩子學習,就讓誰管對于輔導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有人打趣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
輔導孩子寫作業雞飛狗跳影響親子關系這件事情,我算是深有體會。
孩子剛上一年級不久,就遇到了疫情停課。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隻能陪着孩子在家上網課,上完網課還要監督寫作業。
期間确實會因為孩子怎麼學都學不會吼過孩子,親子關系一度很緊張。
于是有一個學期的時間,我都沒有輔導孩子寫作業,但是會監督她把作業都完成。成績的好壞分數的高低都不再給她提要求。
那段時間我和孩子都相安無事,她變得更加快樂一點,我的心态也變好了一點。
但是最終孩子的成績還是要抓上去,權衡了一下家裡的實際情況,最終還是我來繼續輔導孩子的學習。
其實誰來輔導孩子這件事情,作者卓立老師給出了一個很簡單的标準,誰更有意願來督促孩子,就誰來。因為更有意願的那個人,面對輔導孩子時遇到的各種問題,會更積極的尋找各種解決的方案。同時也更有耐心更能維護好親子關系。
當然這也存在着夫妻間分工的問題。有些媽媽更願意管孩子,但是一管孩子就躁狂,親子關系雞飛狗跳。這時候哪怕爸爸再忙,都需要介入管理孩子的學習當中去。
并且有些媽媽因為比較好說話,面對孩子是否能夠按時學習有時候沒轍。這個時候也可以将輔導作業的重擔交給爸爸。
媽媽在家裡可以跟孩子在情緒上共情,而爸爸則在執行力上發揮強大的作用。《歡迎來到一年級》書中舉到一個例子,爸爸很忙整天出差,但是媽媽輔導作業歇斯底裡很難進行。
最後采用的是孩子寫完作業後拍照傳送給爸爸,然後爸爸再反饋回來,居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由此可見,爸爸們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不要做甩手掌櫃。跟媽媽一起配合,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在學業上适應一年級的要求。
親子關系也才能夠更融洽。
2、家長要準時接送孩子為什麼按時接送孩子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按時。理由很簡單,按時接送,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是很有幫助的。
試想早上孩子遲到了,那麼他這一天都會過得很被動,有種一直在追趕大家的進度的感覺。
如果孩子放學了,家長沒有及時接孩子。那孩子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在知乎上我見過一個提問:
為什麼放學等家長來接會有一種想哭難受孤獨的感覺?受不了等待?
會難過到了極點,看着同學成群結伴回家,自己在原地等待,手都不知道該放在哪裡,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難過?隻想趕緊找點事情僞裝自己,在路上傻傻的站着看着同學們會難過到想哭。
其實我能夠體會這位提問者的感受,有段時間因為弟弟幼兒園校車的時間和女兒放學的時間有沖突,所以隻能先接弟弟然後再跟弟弟一起去接女兒。每次女兒都會打好幾個電話給我,問我什麼時候能到。
當到學校門口的時候,都能看到女兒一個人呆呆的站着等我和弟弟出現。遠遠地看見我們她都會飛快地跑過來。
當然女兒是明白我不能及時接她的原因,但是也能明顯的感覺到每次全班同學都走了就她一個人等着我去接她的低落情緒。
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家長及時接自己呢?《歡迎來到小學一年級》一書中,作者卓立老師提到:
孩子會在等待的過程中會垂頭喪氣的,他們小小的腦袋裡會出現無數不好的懷疑,爸媽是不是不夠重視我了,是不是不會來接我了,是不是自己不乖惹爸媽生氣了他們不來接我了。
當然你也可能會想,現在孩子不都有電話手表嗎?晚點接能有多大點事,打個電話給他們不就完了嗎?再說他們在幼兒園的時候也經常晚接孩子。
這肯定不一樣,孩子剛進入新環境,每天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見到父母,然後跟父母分享一天的開心。如果父母來接自己經常遲到,哪怕理由再充分,孩子也一樣會不開心。
比如成龍大哥,在孩子小的時候去接兒子放學,雖然後來因為弄錯了學校導緻沒接到兒子。但也可以知道,忙碌之極的爸爸能夠來接孩子,對孩子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驚喜。
沒有什麼比小學一年級時放學了能見到熟悉的父母那種喜悅和安全感,更為重要的了。
3、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班級的事務和活動《歡迎來到一年級》一書中提到,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班級的各種事務,無論大小。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在班級的存在感和歸屬感。參與班級的各種團隊競技活動,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
為什麼孩子一定要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畢淑敏在《畢淑敏心靈獨白》中這樣寫道:“歸屬,這是太不可忽視的内心需求。尤其是小孩子,如果他沒有培養起正常的歸屬感,一生都會搖擺飄零。”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最大的需要就是歸屬的需要。”
所以當孩子成為小學生的時候,他們是必須要建立對班級的歸屬感的。
其實我們在現實中可以看到,越是後進的學生越沒有歸屬感。他們不關心班裡的活動,沒有得到認同所以班裡沒什麼好朋友。
他們對班級的存在仿佛就是個過客,除非強制性的要求活動他們才會參與。
這種惡性的循環使得他們更加不願意融入集體。既然在集體中無法得到依附,這些孩子就會轉向校外去尋找能夠依附的群體,他們學會了遲到早退曠課抽煙喝酒逛網吧和夜店。最終可能辍學或者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來。
所以,幫助你的孩子建立對班級的歸屬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自信心的建立和人際交往上都大有好處。
像我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有社團活動。但是需要選拔,競争的人很多孩子沒選上,她也落選了。
雖然社團活動參加不了,但是他們班級每周末兩天都會有足球活動進行,由家長組織。不是強制的,班裡任何一個孩子隻要感興趣都可以去。
于是我鼓勵她積極的參加每周兩次的班級足球隊活動。
剛開始女兒踢得并不好,她也因為一些原因有段時間沒去。但是我一直堅持讓她去參加。
踢足球時任何一點點的進步我都會誇她誇半天,慢慢的孩子每周末的踢球她都很樂意去了。
後來班裡還專門用班級經費制作了一個小小的徽章,表揚他們這些堅持每周參加足球活動的小球員。
女兒拿到老師發給她的小徽章,還得意地跟我嘚瑟了半天。
就像前面所說的,家長隻需要鼓勵孩子參與班級的任何事務和活動就行,不論大小。
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以獲得班級的認同,自然而然孩子的歸屬感就來了。
有歸屬感的孩子,不容易變壞。
孩子從幼兒園到一年級是一種轉型,而這個轉型是孩子真正走向社會的重要起點,所以作者卓立老師才會一開頭就強調父母要重視孩子的一年級。
而孩子的這個轉型期,其實也是家長從幼兒園家長轉變為小學生家長的身份轉變的重要時期。
比起幼兒園時期關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小學一年級階段有很多的細節都是要家長多加留意的,比如誰輔導孩子的功課,誰去接送孩子,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班級事務無論大小。
這些細節家長做到位了,孩子才能夠在一年級的更好的完成社會人身份的轉變,迎接接下來的各種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