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海倫凱勒》,這是一部根據海倫凱勒生平故事改編創作的電影。海倫凱勒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也是一名偉大的女性,在聾啞盲的情況下,通過自身努力發表了14部著作。但童年時期的海倫凱勒卻是一個讓父母家人感到頭疼的小孩。
因為失去了視覺和聽覺,海倫沒有辦法感受真實的外在世界,她的内心是混亂和迷茫的,她的所有行為都是出于本能:一發脾氣就會動手摔東西,隻有媽媽用糖才能讓她情緒平複、吃飯的時候從來不用餐具,而且是繞着餐桌,想吃誰盤裡的就直接用手拿。
電影《海倫凱勒》(2000)截圖
可以說兒童時期的海倫凱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父母和家人不知道怎麼對待她、不知道怎麼去安撫她的情緒、怎麼讓她懂事聽話,最後隻能由着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幸運的是,海倫凱勒在她七歲那年,碰到了改變她一生的啟蒙老師。
老師并沒有寵着海倫,她知道這個女孩在迷茫混亂的世界裡生活了太久,需要有人帶她走出迷茫,而不是在同情和保護中愈發沉淪。在電影中有一幕,老師教海倫用餐具吃飯,但是海倫非但沒有配合,反而扇了老師一巴掌,而老師也沒有慣着海倫,直接扇了回去。兩人就在餐桌上互相打臉,直到海倫主動停手。
電影《海倫凱勒》(1962)截圖
對于海倫凱勒而言,老師就是她的伯樂。老師堅持不懈的教導,讓世界上多了一名偉大的盲人女作家。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海倫的父母沒有為她請家庭教師,又或者老師和她的爸爸媽媽一樣,縱容她的種種行為,那麼海倫凱勒還會有日後的成就嗎?
海倫凱勒的故事其實在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早期接受的教育方式會決定他日後的生活和成就。我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這是因為孩童從父母身上學習他們的性格、品質、與人交往的方式,并且在家庭中、在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強化或者丢棄他們學習到的東西。
比如說三四歲的小孩,他們還不太能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内心的想法,通常會用哭、鬧的方式讓父母滿足他們的願望,如果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那麼就會讓孩子變得驕縱,變本加厲地提要求;如果父母能引導孩子的行為,就算孩子沒有出類拔萃,但肯定不會豪橫無禮。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對孩子言行舉止的培養,好比是搭建房子,如果地基不穩固或者打歪了,那麼最終建成的房子必然是有問題的。有時候家長沒有對孩子的行為問題上心,覺得“他還隻是個孩子”,但孩子早期沒有解決的問題,會伴随着他們長大成人。
孩子是一面鏡子,反射的是父母教育的結果,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都會在孩子這張“白紙”上留下墨點。孩子最終能長成什麼樣子,取決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各位家長的注意,審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有沒有陷入誤區。
扶禾心理教育,專注于青少年心理輔導和文化課輔導,更多以關注私信我,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