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春餅的習俗,曆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勳戚、内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于唐。
春餅是用白面擀成圓形的餅,經烙制而成。清《調鼎集》記載春餅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但現在演變為春餅抹甜面醬,卷洋角蔥後食用。立春時,大蔥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嫩蔥先出,人們嘗鮮,也是有“咬春”的意思。吃春餅講究将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