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暑假出遊季,
雖然小編已經好久沒有放過暑假,
但還是擋不住那一份旅行的熱情啊!
到外地玩耍,
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當地美食全部收進胃裡。
但中華地大物博,
連美食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
今天就讓小編來為你掃掃雷!
全國各地的特色經典小吃,
再也不要讀錯啦~
▼
▽
北京除了有烤鴨
各種小吃也不少
老北京的褡裢火燒就是必吃的美食之一
褡裢的「裢」要讀輕聲
這是舊時的一種長條形的布口袋
中間開口而兩端可以裝東西
搭在肩上出門,你就是時裝精!
/ 褡裢 /
褡裢火燒因為形似褡裢而得名
實際上是一種外焦裡嫩的油煎食品
味道有點像鍋貼
配上用雞血和豆腐條制成的酸辣湯
這滋味别提多酸爽!
據說,最開始做褡裢火燒的是光緒年間
一對從順義來到北京謀生的姚氏夫婦
這麼算下來,也有上百年曆史了
煎餅果子和嘎巴菜
是天津街頭小吃的兩大巨頭
不過就像煎餅果子裡沒有水果
嘎巴菜也不是一道菜
更像是一種羹湯
天津人把綠豆煎餅叫「嘎巴」
所以嘎巴菜其實就是将綠豆煎餅切成細條
拌入制好的鹵汁
再配上麻醬、香菜、辣椒等小料
混合而成的一道小吃
看似有點黑暗料理
但吃起來竟然有種獨特的風味
傳說這嘎巴菜
還是愛微服出巡的乾隆皇帝賜的名
看來霸道總裁起名的品位也是畫風獨特
▽
栲栳栳是山西大同、呂梁等地的
一種接地氣的面食
讀起來有點細思恐極
很像“烤姥姥”
但這在當地人眼中可是老人壽誕
小孩滿月、逢節待客時必吃的東西
有牢靠和睦的象征意義
栲栳本是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像鬥
但栲栳栳這種食物卻是用莜(yóu)面做成
把小莜面團揉搓出舌型薄片
再往手指上一繞
就卷出了圓筒狀的莜面栲栳栳
▼
▽
蓼花糖是陝西一種曆史悠久的傳統甜食
始于明朝正德年間
樣子就像個可愛的小棒槌
表皮上沾滿芝麻
咬開後,裡面則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
從外萌到内
蓼花就是俗話說的狗尾巴花
不過蓼花糖并不是由蓼花制成的
主料是糯米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
據說還跟慈禧太後有關
當年慈禧太後吃完特别喜歡
又說它形似蓼花
于是身邊那些機智的官員就給它改了名
并欽定為宮廷茶點
▽
饸饹是漢族民間的傳統面食
與蘭州拉面、山西刀削面并稱
北方面食三絕
但它的名字與其他兩個比起來着實古怪了些
乍一看還以為是「合格」
它應該讀作hé le
做法也很清奇
是用特殊工具壓出來的
▼
▽
馓子的「馓」讀sǎn,不讀sǎ
它是一種傳統的油炸食品,酥脆香甜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
所以把這個詞學起來真是一點都不吃虧
走遍大江南北都能用
蛋馓則是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傳統小吃
用面粉、筋粉、雞蛋和豬油制成
放在油鍋中炸至金黃
撈起後再蘸麥芽糖
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
雖然說廣東人什麼都敢吃
但客家梅州這個老鼠粄還是看得人冷汗直冒
老鼠粄?用老鼠做的飯?
别怕别怕,粄讀bǎn不是fàn
實際上是一種大米制品
食材跟老鼠沒關系
隻是因為外形看起來兩頭尖尖的
所以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
就覺得它長得特别像老鼠
真是迷之腦洞啊!
▽
如果去重慶涪陵(fú líng)
說不定能感受到他們的待客之禮:吃開水
吃開水才不是喝白開水的意思
而是請客人吃油醪糟
油醪糟在涪陵可是接待客人用的飯前飲品
客人進家,主人就會先煮一碗油醪糟
據《涪陵市志》記載
油醪糟這道小吃從清嘉慶時期就已經有了
醪糟,是一種米酒,古代稱為“醴”
它由糯米發酵而成,夏天吃最棒了
不過你可别把它讀成liáo zāo
正确讀音應該是láo zāo才對!
▽
雲南除了有好山好水
各種極具民族特色小吃也可以吃一路
像荞坨就很值得一試
雲南的高寒山區普遍種植荞麥
有些地區甚至還以荞麥當主食
所以荞坨其中一個重要的材料就是荞面
荞坨是雲南回族日常的糕點之一
色澤金黃,酥軟細膩,入口即化
▽
在西藏還有一道菜一定要試一試
那就是氽灌腸!
雖然「氽」與「汆」長得就像雙胞胎
但是讀音卻大不一樣
氽灌腸裡的氽讀作tǔn
本義是漂浮,後來又引申為用油炸
氽灌腸是藏族人逢年過節常吃的一道菜
它以新鮮的羊小腸為容器
分别灌入羊血、羊肉、羊油
可以制成血腸、肉腸、油腸
雖然感覺味道有點難以描述
但如果有機會嘗嘗鮮
絕對是個不錯的體驗
吃貨們,
這些美食的名字都會讀了嗎?
快收好這份最強攻略
去全國各地收割美食 秀知識吧!
做世界的問候者
每周一到周五上午10:30
手機端
花椒平台準點直播
每周一到周五晚19:10
電視端
福建電視台旅遊頻道首播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