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谷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谷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谷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
關于五谷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制作面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幹旱,不利于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将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谷之一。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顔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适合在幹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隻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菽為豆類的總稱。
菽是一個漢字,讀作shū。篆文寫作“尗”,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後寫作“菽”,成了形聲字,“艹(草)”為形旁,“叔”為聲旁。“菽”為豆類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