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路旁,紅漆桌子路邊放,桌上擺着送行酒,祝願紅軍打勝仗。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雙拉着長繭手,心藏黃蓮臉在笑。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山包谷金燦燦,包谷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澧水河,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捎書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岩,兩隻兔兒哭哀哀,禽獸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開。
七送紅軍七裡灣,七裡灣中一片田,涼風陣陣稻谷香,新米上市人走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隻八哥吐人言,紅軍哥哥莫走遠,财主回來要倒算。
九送紅軍過大江,江水滔滔船兒忙,眼望江水肝腸斷,窮苦百姓淚汪汪。
十送紅軍轉回來,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
2、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複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
空軍司令劉亞樓和部隊黨委決定由空政文工團創編《革命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場送别紅軍北上長征的内容。詞作家編創了一首《十送紅軍》歌詞給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詞被深深打動,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紅軍歌。
3、他說:“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創作,把六段歌詞的譜改成每段不同的人聲、不同曲調,并多次變化,以求情真意切。譜曲時,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譜到‘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時,我也流下了眼淚。整個曲子譜得相當順暢,總共不到一個小時。”
“由于當時劉亞樓司令為突出老區革命傳統,要求我們必須注明是民歌,總團領導建議我們署上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這樣,《十送紅軍》就創作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