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企業, 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産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企業本質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企業與市場是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資源配置方式。企業存在是以盈利為目的,從而進行生産經營,為社會提供産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國有企業的本質其實還是企業,應當遵循企業發展的原則,而非強化體制管理。 地方農業資源性國企從開始—發展—成型如果沒有良好及明确的目的最後的發展結局就跟三個和尚沒水喝一個道理,故事很短,但是很耐人尋味。
從前,山上有一座廟,隻有一個小和尚,每天誦經修煉之餘,要到很遠的山下挑水。每天隻能挑一趟,但由于天天去挑,小和尚的日子過得也無憂無慮。 一天,又來了一個和尚,小和尚接納了他。從此,二人要麼輪流挑水,要麼共同擡水,日子過得也還愉快。 有一天,又來了一個和尚,兩個和尚接納了他,三人要麼輪流挑水,要麼輪流擡水,水基本上剛夠喝,日子也能勉強過去。 忽然有一天,水缸裡沒水了,大家沒水喝了。請來了幾位專家進行分析:
一、一個和尚沒有完成挑水或擡水任務,還照樣和大家一起喝水,也沒有在第二天補挑。打水的制度被破壞了,開始相互推卸任務,最後就沒有誰願意打水。
二、當地的官員上來看後說為了便于管理,要進行機構設置,遂設立主持一名、副主持一名,徒弟一名。從此,打水的任務就落到了徒弟一人的身上,還要幹其它的工作,徒弟不堪重負累倒,于是沒人打水了。
三、化緣歸來的和尚建議,以後誦經時要效仿政府官員開會時的情景,每人面前一個大水杯,邊喝水邊誦經,可以免去口幹的煩惱,更好地利于誦經。于是,喝水量大增,每天挑的水不夠喝了。
五、日子長了,打水的桶和盛水的缸出現了漏洞,水存不住了,可是寺廟裡的錢全用來裝飾、更換辦公桌椅了,沒有買桶買缸的錢,自然沒有水喝了。
六、忽然間,全國的寺廟開展整頓活動,要求十天内每位和尚讀三本經書,寫心得體會5萬字以上,達不到要求者勒令還俗。于是,和尚們整天忙碌着應付整頓,沒有時間打水了。
結構及分配的本末倒置,現在的現實情況是二八定律,即80%的工作量壓到20%的基層或前線人員,由80%帶來的收益卻分配給了金字塔結構的頂端。每天都在研究如何管理好幹活的基層,而且沒有相應的資源傾斜及工作保障,沒水吃的事實由于眼界、高度、層面的不同緻使許多人開始研究起來了,産生了一種東西叫改革,未能從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本身出發解決問題嗎,而是當做管理素材在研究,從而導緻了防範措施、管理制度、體系文件,所以和尚沒水吃沒人去關注了,因為沒有水吃比有水吃更有價值。
沒人去關心問題的本質,更關心的是是否更符合領導的思路跟導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