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來介紹一下我們家鄉都有些什麼美食吧
1.餃俚糍
這是我們家鄉一種著名小吃,叫做“餃俚糍”,餃子的形狀糍粑的口感。
制作方式是用粘米粉和幹淨的稻草杆燒成灰,然後用布包着煮水過濾後浸泡米而成,灰水泡米制成的糍香氣濃郁純天然;又或者用黃栀子的果實煮成金黃色的水浸泡米而成,據說這樣制成的糍具有清熱護肝明目的功效。
和好面後分成小團,可以用擀面杖擀成圓餅,或者直接用壓餅皮的模具壓扁。
餡料也格外的獨特,是家鄉的特色酸菜,然後還要加入辣椒,辣椒可以說在本地是一個非常常見的食材了,我們家鄉人都愛吃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條件使得當地百姓養成了無辣不歡的習俗。
包好後蒸熟即可,一口咬下表皮Q糯,而裡面是酸辣的口感,特别過瘾。
“餃俚糍”曆史悠久,是我們當地名優特産小吃,味道可口,享有盛名。曾是逢年過節招待客人的上好小吃,現如今已成為廣大食客所喜愛的經典美食,大街小巷均有售賣,吃了令人贊不絕口。
黃色外表裡面還包辣椒酸菜,嘗過都說太獨特!
2.銅勺餅又名(豆餅)
這也是我們家鄉一種著名小吃,銅勺餅咯嘣脆的口感,喝酒喝茶太寡味,來點香脆的銅勺餅再惬意不過啦!
這道美味的小吃
和餃俚糍是我們家鄉逢年過節必備的美食,一個曆史悠久的千年傳統美食的家鄉,銅勺餅以色澤光亮、香酥可口、老少皆宜的休閑食品,是居家、休閑、旅遊、饋贈朋友的上選食品。
制作方式是一種大概有杯底大小的平底小勺子,邊上有一根長長的柄,先将面漿均勻的攤在勻面上,然後将酸菜或蘿蔔蝦米等陷放置在中央,再在上面灑上一層面漿,然後放入油鍋裡面炸至金黃色。
3.燙皮
燙皮是家鄉民間獨特風味著名小吃,燙皮有不同的制作方法,而因制作方法的不同,味道、口感、外觀都不相同,蒸、炸、炒、煮各有風味,待我一一道來。
先把米和上面餃俚糍一樣做法調色浸泡一夜再用石磨把米磨制成米漿這樣制作出來的燙皮色澤鮮亮,呈黃色、綠色等顔色。
①,蒸
用勺子舀一小勺磨好的米漿,倒入一個圓形簸箕内,搖均勻成小薄層後放入鍋中高溫蒸熟,燙皮經過高溫蒸熟後,将簸箕從鍋裡拿出,用筷子将燙皮劃開周邊和對半分開,将炒熟的肉絲、韭菜、豆芽、鮮筍、蝦米、香菇等餡放入,卷成筒狀,放入盤中淋上醬料,也可以自己調配醬料蘸着吃。看起來有點像腸粉,但口感、味道和腸粉可是不一樣的哦。簸箕蒸煮口感細嫩,多食不膩,做早餐,午餐,晚餐吃都可以。
②,炸、炒、煮
炸、炒、煮的做法比蒸複雜,蒸熟之後不是立即食用,而是将燙皮放在室外晾至七成幹,而後将大塊燙皮壘起按需要切成小片,再将将切好的燙皮一片片攤開在幹淨的竹搭上晾曬,曬幹後的燙皮放入倉庫,放在通風幹燥處。 需要食用時,取一點,炸之,炒之,煮之。
炸燙皮将曬幹的燙皮放入油鍋炸熟撈出,待涼後即可食用,油而不膩,鹹香酥脆
炒燙皮是要用精挑細選細出來的沙在鍋中炒熱,将燙皮骨放入鍋中與細沙一起翻炒,炒熟夾出燙皮,咬一口,香酥脆!
湯皮絲燙皮蒸熟後切絲曬幹,便成了燙皮絲(即河粉一樣)
煮燙皮煮熟的燙皮可帶湯食用,也可涼拌等等.......
看到燙皮這麼多種做法和吃法你有被饞到流口水嗎,歡迎去我家鄉品嘗吧!
4.油糍
這也是家鄉逢年過節必備的美食之一,制作方法也是純手工的首先是和(或)糯米粉。糯米粉大多是自家種的糯米去碾出來的。用适量的紅糖水(有的是紅糖姜水,少許姜)跟一定量的糯米粉摻滲一起,用力揉按。
據說,和粉功夫的好壞對後面油糍的口味有相當影響,把紅糖水倒入糯米粉裡揉和揉和好的糯米粉團,再用鏟子等潔淨的工具切下一塊,在灑上一些大面粉以防粘底,灑些芝麻把切下的糯米粉團搓揉成适當大小的圓狀,
為防止生油糍沾粘在一塊,會再灑些糯米粉在其周身,做好了生油糍,還要最後一道關鍵工序——油炸。
一般選用柴火燒一鍋花生油,等油燒開了就輕放下生油糍,油炸至金黃色,剛出鍋皮脆香濃,内裡粘甜不膩。在舊時,到春節拜年時,必須帶上一大碗黃金油糍,外加一塊豬肉,去外婆家看年才是禮數。
看着有沒有嘴饞呢?輕輕咬下一口黃金果,外面黃金香脆,内裡甜沾不膩。是不是躍躍欲試呢?是不是心動了?心動不如行動!來我家鄉品嘗吧!
5.黃元米果
家鄉最經典的特色美食,在很久以前家裡的壯漢要一起合力捶打而成,備年貨,黃元米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婆婆說倘若過年沒有吃上黃元米果,這個年便枉過了。據說黃元米果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過年必吃黃元米果,已成為我們家鄉一種根深蒂固的飲食傳統。年前,家家戶戶都要打“黃元”,一派熱鬧濃郁的年味兒。
制作黃元米果的過程頗為複雜,用本地産的大禾米,制作黃元米果先備黃元柴灰。每年秋收以後,家裡人就會去山上砍黃元柴回來曬幹,再燒成灰,存壇備用,這是一種有着特殊香氣的常綠灌木。用時用一塊紗布置于竹簸籃上,倒入開水反複過濾成灰水,待冷卻後,倒入預先淘洗好的米中,浸泡一夜。老話說:“好粿不粘灰,一籮米果一籮灰。”黃元柴灰既是植物堿,又是天然的染色劑,能安甯地享用一碗黃元米果,那是大自然的恩賜與成全。
第二天早上,把泡好的米蒸熟,接着将飯舀出,再細細地拌灰水,攤開晾幹後,又要經曆第二次水火厮磨的涅槃。這是對食物飽含虔誠和敬畏的,為了制作出原汁原味的美食,一道道工序,不勝其煩,黃元飯已完全熟透後,充分散發出了其适中的黏性,金燦燦的色澤十分誘人。
用大鏟鏟出,倒入大石臼内,五六個壯漢手持木梓棍棒圍着石臼,邊搗邊轉動,老話說:食不了三筒米的後生,打不了黃元——這實在是一項力氣活,加了黃元柴灰蒸制的飯團變得非常有韌性,伴着壯漢們有節奏的“一二一、嘿嘿——”,和圍觀男女老少的嬉笑聲,黃元飯在輪流的力度擠壓下稀爛成團。起碓後再下手扭、拔、揉、按、搓,黃澄澄的黃元米果像被鍛打的金錠,閃着金光。這些揉捏混勻的黃元糜團被切塊定型,就大功告成了,做好的黃元米果在長長的竹搭上晾幹,需要食用的時候就取一塊,仔細切片,依個人喜好,蒸、煮、煎、炒、燴都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了。
6.石螺
石螺雖然不是我們那特有的,但做法不同,這也成了我們在家鄉必吃的一道美食,石螺富含白蛋質、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食材。螺肉味甘,性寒,無毒,有清肝養肝、明目、祛“熱氣”、補腎的功效。
個頭雖不大,但肉厚飽滿,嚼勁十足,清甜爽口。配搭佐料稍加制作,就是一道極鮮的天然野味,深深吮吸一口,螺肉連同着醬汁一齊送入口中,鮮香嫩滑,口齒濃香,
令人回味良久,說到嘬螺,也是一項技術活,先在螺的尾部用力一吸,使螺肉緊緊抵住底部,然後在頭部用力一吸,由于空氣負壓作用,螺肉就一溜煙跑進嘴裡了,有沒有誘惑到你,那就來我家鄉品嘗一下吧!
7.牛幹脯
牛幹脯是我們當地的一道特色小吃;是将風幹牛肉切成粒,熱鍋熱油,炸制牛幹脯,然後放入生姜,大蒜,八角,香葉,花椒葉,陳皮,桂皮,甘草,高度白酒,十三香少許等天然香料翻炒,加入鹽調底味,加水焖煮,加入辣椒粉,醬油焖制而成,
在煮制過程中,配比适中,放花椒但不顯麻,放生姜但不起燥,去牛臊但不失野味,凸顯天然鮮香,味道香、辣,而且很有嚼勁,是送酒下飯的必備小菜,人人愛吃牛幹脯,但卻不是天天能吃得到,一般情況下,隻有過年前後一段時間才有得吃。
據考究,有兩方面原因:一牛一直以來是農耕必備的生産工具,一般不得宰殺食用;二是受當地氣候影響,一年僅有幾天天氣寒冷風幹,晾曬牛肉幹受限,加之一斤鮮牛肉僅可曬制2.5—2.8兩左右的幹品,因此牛幹脯價格不菲,所以僅限過年期間一飽口福!
8.釀豆腐
釀豆腐在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舌尖上,有一種滋味總是飄蕩着濃厚的家鄉情懷。無論身在哪裡,無論時光怎樣流逝,永遠伴着記憶裡媽媽的味道。
釀豆腐是家鄉的一道特色菜,不過一般飯館裡端上來的釀豆腐,始終覺得還是沒有家裡的正宗,家裡媽媽親手釀的才美味。
芋頭做成芋泥,跟五花肉、蝦米、糯米,香菇、家鄉冬筍,豬油一起炒,再釀進去。
蒸完之後吃起來口感很豐富,芋泥打得很綿軟,整塊豆腐咬下去,感覺像是很大的肉包,又大又好吃,由于加了芋泥和各式材料,所以吃起來非常香口美味。
9.闆鴨
是一種以新鮮宰殺的淨膛本地麻鴨為原料,以食用鹽、食用米酒為輔料,按本地傳統工藝腌制晾曬而成的特色美食,距今已有千年曆史。
闆鴨顔色金黃、香氣濃郁、油尾豐滿、皮薄肉嫩,嘗一口隻覺香韌骨脆,臘味濃香,氣味綿長。當地人習慣将闆鴨煮沸,于冬日寒意襲來時,喝一口清澈芳香、肉質鮮美的湯,真是暖到心窩裡去了。除了味蕾上的滿足,闆鴨作為當地的一塊金字招牌,其經濟效益同樣不容小觑,過年送禮佳品,廣泛流傳于各個地方。
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家鄉當地美食,也是過年必備美食,每每說起家鄉美食,懷舊的情緒總會湧上心頭。時光荏苒,也許有的已經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漸行漸遠,但我們仍時常緬懷那些記憶中的味與絕,那些童年的好滋味……依然記憶猶新!
10.豆角酥
油炸豆角酥香脆可口、隻有本地遊子才懂的味道。
芋頭片
芋頭片:相信吃過芋頭片的人都會喜歡上它。
豬羔圓哩
即芋頭丸子):小時候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做這款小吃,吃起來香脆可口,讓人回味無窮!
油角、餃子、牛耳朵、
酥脆可口的口感,讓許多人愛不釋口,每當吃到這些傳統特色的小吃時,不僅吃出了地方風味,還吃出了濃濃的“年味”!
炒米餅
炒米餅放進嘴裡感覺特别酥香松脆!要的就是這個味道和口感!
芋禾
酸芋禾它是以爽口為主,吃起來口感極佳,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
酸蘿蔔
酸蘿蔔它是以爽口為主,吃起來口感極佳,也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