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是一個成語,是指不正派、不倫不類、不像樣子、不嚴肅或不實事求是。還有很多我們所熟知的成語裡也包含有三和四這兩個數字,比如朝三暮四、說三道四、颠三倒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等,為什麼不是其他的數字而非得是三和四這兩個數字呢?
古人以天為一,地為二,天地人為三。《說文》有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二為地之數。天一地二。三為天地人之道。三的本意除了作為一個數字的概念,還表示多數和多次,比如三思而行、三緘其口等。後逐漸成為事物整體的指代,深得古人的喜歡。
史料記載,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僅作為一個數的概念,還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征,所以稱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農、黃帝;還有夏禹、商湯、周文王;人中有三曹和三蘇等。曹操、曹丕、曹植被稱為三曹;蘇洵、蘇轼、蘇轍被稱為三蘇。此外,古代還有奏曲之法叫“三疊”, 即古曲詠唱時将某句反複再三,著名的《陽關三疊》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在古今文學作品中亦有許多“三部曲”;漢字組合則有三水成淼、三木成森、三口成品、三金成鑫、三日成晶、三石成磊等。名言中更不乏“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等。
四為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氣之形。《說文》有曰:口,四方也。八,别也。口中八,象四分之形。《說文解字注》又說:謂口像四方。八像分也。四的詞義除了序數第四之外,也指事。後逐漸包含周全、稱心的說法,取事事稱心之意。與三一樣,四這個數字也深得古人喜歡。
關于“四”這個數字,古意則多含有周全、稱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義。故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詩”:齊詩轅固、魯詩申公、韓詩韓嬰、毛詩毛公。此外,戰國有“四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傳說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元曲有四大名門: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緻遠;文房有“四寶”:紙、墨、筆、硯;文人有“四藝”:琴、棋、書、畫。總之,古人多視“四”為吉祥和稱心如意之義。
于是,人們将那些不正派、不正經的言行斥為“不三不四”。明代施耐庵在其《水浒全傳》第七回中就曾用到過這個成語:“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