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而一提到“中原”,就不得不說說“九州”。
相傳大禹治水時,将天下分為九州,九州也因此成為古代“天下”的代名詞,而中原便是指九州中間的地方,雖然九州未有明确的分界,但大體上卻也可以看出九州中間一州為“豫州”,包括今天大部分的河南省,又有“天下至中的原野”的含義。
而今天大部分人認為狹義上的中原就是河南省,那麼中原是否就是河南地區?我們不妨從各個時期的國都曆史來看。
就從我國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來說,據史書記載,這之前夏部族與周邊其它部族之間經常展開激烈的戰争,而夏這個部族是在五帝之一颛顼之後逐漸興起的一個部落,因此最早可追溯到颛顼。
但有一點公認的是夏朝第一位君主夏啟是禹的兒子,黃帝次子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生鲧,鲧生禹,從這種記述看來,夏族很可能是颛顼部落的後裔的一支,而最早的夏部落一開始活動的範圍是在渭水中下遊地區,後來遷至晉南、豫西一帶。
那麼這個渭水中下遊又是哪?渭水是黃河最大的一個分支,發源于甘肅境内,流經甘肅、陝西地區。
時間再往後推到商朝,我們一直叫做“殷商”,其中的“殷”字其實已經表明了商朝的地點,“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
最重要的當屬綿延八百年的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一般朝代之前加上方位亦指其國都所在,周朝也不例外,西周定都“鎬京”,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兩百多年後周平王将國都東遷至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
從這三個古老的朝代不難看出,其栖息之所都離不開兩個地方,一是陝西一是河南,事實上陝西西安和河南洛陽都是我國最古老的政治文化中心,那麼中原到底指的是陝西還是河南?
“中原”二字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詩經小雅》中,有“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其中的“漆沮”指的是關中,隋朝《中說》記載:“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國”,其中的雍時雍州,也是指的關中。
宋有雲:“關中,中原一大形勝之地。”、“論中原形式,常以關中為諸夏首”,如此多的典籍中提到的“關中”我們也很熟悉,劉邦項羽約定先入關者王之,已經能夠看出關中之地必定包括秦都鹹陽。
事實上關中指的是四個關,即東邊函谷關、西邊大震關、南邊藍關、北邊金鎖關,這四關所圍地區就是陝西的中部地區。
由此看來中原似乎指的又是陝西,其實諸葛亮中在《出師表》中的一個字早就已經指出了中原之所在,這個字便是個“北”字:“北定中原,還于舊都”。
從蜀國的地理形勢來看,它是在秦嶺之南,故而秦嶺之北便是中原,秦嶺之北即是陝西,而暗方位來看,古代河南亦可視作秦嶺之北,雖然這個“北”的概念仍然模糊,但結合之前所說便可以判定,中原就指的是秦嶺之北的黃河中下遊地區,這個地區包括了陝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區。
所以說中原到底指的是陝西還是河南根本沒必要争論,因為不管是陝西還是河南,都屬于中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