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日益坐大的宗室諸侯,加強中央集權,頒布了“推恩令”。提出“推恩令”的是主父偃,而讓他付諸于實施的則是漢武帝劉徹,這個謀略被很多人稱為“天下第一陽謀”。
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要平衡各方勢力,以蕭何為首的功臣集團所代表的相權,以呂雉為首的呂氏外戚勢力,還有劉邦的兒子們所代表的宗氏諸侯,這些勢力都無時無刻在左右着朝局,劉邦這個皇帝并不是那個說一不二的人。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說到主父偃,他是漢代齊國人,學習了縱橫之術,後來又學習了春秋,博采衆家之長,想以自己的口才去說服人,但和戰國時的蘇秦一樣,在齊國沒人認可他。
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不是儒生,因此在齊國受到了排擠,在齊國實在沒辦法待下去。有沒有什麼家資,借錢也沒有人借給他,因此主父偃開始遊曆四方,但到了任何地方,都不招人待見,沒辦法,他的謀略一般人不敢用,也沒有那個膽子用。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為諸侯莫足遊者,乃西入關見衛将軍。衛将軍數言上,上不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明白了,這些諸侯不值得投靠,要找就找漢武帝這個老大,要做官就要做最大的。于是主父偃來到了京城,見到了大将軍衛青,衛青認可主父偃的能力,于是數次在漢武帝面前推薦主父偃,但是漢武帝似乎對主父偃并不感興趣,對于衛青的建議不聞不問。漢武帝可不是不重視人才,而是對于衛青極力推薦的人有所顧忌而已。
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阙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的錢花完了,在京城呆不下去,隻好做最後一搏,直接上書給漢武帝。早上奏折遞上去,到了晚上,漢武帝就召見了主父偃。這裡很多人也許會很奇怪,衛青三番兩次的推薦主父偃給漢武帝,漢武帝就是不見,後來主父偃已經混不下去,衛青也不再理他了,漢武帝卻接見了他。這裡面的道理用一句話概括:“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主父偃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那是因為漢武帝的賞識,而不是因為衛青推薦。主父偃和另外兩個人都成為郎中,主父偃其中表現最為突出,一年之中連續四次升遷官職。
漢武帝對諸侯割據一方各自為政,完全不把中央放在眼裡的情況十分憂慮。主父偃看到了這一點,在他心中早就已經想好了對策。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說:“過去的諸侯,所擁有的領地不過百裡,因此他們非常弱,所以很容易被中央所控制。而如今的諸侯們,動辄就有幾十座城,帶甲士兵十幾萬,這樣很容易讓他們滋生妄自尊大的情緒,完全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如果這個時候,還用法令去強行削弱諸侯們的勢力,隻會适得其反,令他們起兵作亂,令中央政權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之下,這就是以前晁錯犯的錯誤。”主父偃提這件事,因為它發生不久,漢景帝時期,晁錯鼓動漢景帝削藩,結果導緻“七王之亂”爆發,險些推翻了漢景帝的統治。如果不是名将周亞夫出山,加上梁王劉武在梁地,拼死阻擊叛軍的進攻,恐怕劉徹早就失去繼位機會了。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适嗣代立,馀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說完了晁錯的無能,主父偃當然要說出自己的辦法,否則就成了提問題而不給答案的人,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并不能顯示他的才幹。主父偃分析說:“如今的諸侯子弟衆多,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但在傳承的時候,隻有嫡長子才能拿到封地獲取王位,其他的孩子沒有任何封地,這是很不公道的,希望陛下能頒布诏令,令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給除了嫡長子外的所有孩子,将他們封侯。這樣一來,沒有人會反對,但諸侯的勢力卻會被不斷削弱,等到幾次循環下來之後,他們的封地會越來越小,對中央政府也不會構成任何威脅。
主父偃利用了人性的貪婪,這招數令人無法抗拒,通常謀略有兩種:一種叫做陽謀,一種叫做陰謀,陰謀是見不到光的手段,令你防不勝防。而陽謀則是光明正大的,令你不得不屈從。
又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亂衆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上又從其計。——《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又說:“茂陵剛剛修建好,應該把天下的豪強都遷到這個地方來,把那些不法之徒也遷徙到此地,用來充實京師,這樣一來,分布四方不好管理的豪強和刁民就不存在了,他們都在您的身邊,便于朝廷掌控。而京城又得到了很好的拱衛,還可以抵禦匈奴的侵擾,這就是所謂“不去誅他們而鏟除禍患”的方法。
削藩這件事,從劉邦開始就在做,劉邦先是鏟除了異姓諸侯,把封地給了自己的子孫和劉氏宗族。但後來到了呂雉時,發現這些宗族做大,嚴重威脅到了孝惠帝劉盈的統治,于是趙王劉如意、劉恢、劉友等人都被鏟除,齊王劉肥也差點被殺。呂雉死後,陳平、周勃平定“諸呂之亂”,迎代王劉恒繼承帝位。劉恒繼位後,對齊國采取了分化瓦解政策,将其第一分為三,分給了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兄弟,變相削弱齊國的勢力,但名義上是封賞平定“諸呂之亂”的有功之臣,漢景帝時期,晁錯提出削藩,漢景帝立馬頒布诏書,但遭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們強烈反對,“七王之亂”爆發。如果不是梁王劉武在梁地拼死抵抗叛軍的進攻,名将周亞夫也不可能建立不世之功。
因此主父偃的推恩令,并不是他天才的創造,而是基于前人實踐之後的産物,可以說沒有前者晁錯的腰斬于市,就沒有後者主父偃的第一陽謀。
一個人的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