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舌尖上的中國3》在央視熱播,片中叫人吐槽的地方不少,特别是西安回坊是唐代形成的這一論調,引發不少網友質疑,焦點問題有以下幾個:
1、唐代有回民嗎?“回回”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人沈括的《夢溪筆談·邊兵凱歌》裡——“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
這裡的回回,其實指的是回鹘(hu)。回鹘就是回纥(he),中國少數民族部落之一。公元788年時,回纥取“回旋輕捷如鹘”的意思,改名回鹘。回鹘和突厥同族,都說突厥語,是鐵勒族系分支,是維吾爾人的先祖之一。他們和先祖經商或者跟着蒙古人來到中土、有着波斯人或阿拉伯血統的回族,幾乎沒有關系。
3、蔡小心先生的微博,證明西安回坊是現代城建的産物。
蔡小心先生的父親蔡長元将軍(78~84年陝西省委常委兼省軍區黨委書記、政委),在西安時始終高度關注少民工作,在他父親離休後,科員孫義學(回族)1986年任分管區城建副區長,1993年“回坊”才冒出來。
4、日本學者今中崇文的研究,從側面證實了蔡小心先生的說辭。
今中崇文認為,回坊起源的七寺十三坊,範圍一直不十分明了,直到清末同治年間,西北地區發生多次西北回民武裝運動,後來清政府采取措施集中回民,設置木栅,才形成現在回坊的大緻範圍。不過回坊定義始終是個民間概念,且概念模糊,沒有任何政治含義,僅限于聚居區的簡單概念,邊界也很模糊。
回坊的明确邊界是在2000以後,由政府主導,回族精英見縫插針而最終确立起來的。西安回坊真正被賦予特殊社區功能和政治含義是由政府推動的,而且是在2000年以後。
所以說,不管現在的西安回坊有多高大上,“沒有回坊,西安就是一座沒有靈魂的古城”、“西安最中國,回坊最西安”等類宣傳語層出不窮,也絲毫掩蓋不了它在唐朝根本就不存在的事實。
不知道《舌尖3》這樣罔顧曆史說瞎話是什麼原因,隻希望謊言重複千遍就是真理的故事,不要在這裡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