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包容性财富的度量,将經濟體的财富定義為其全部資本的淨現值,包括了人造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社會資本,涵蓋了社會公共知識存量,制度安排,技術水平等多維指标體系。
另一類研究則關注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态系統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密切關聯,通過構建區域生态足迹、生态系統總産出等生态經濟綜合指标進行核算,進一步比較生态系統的空間差異性。關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現有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其一是實現代際福利不随時間下降的發展狀态,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發展路徑上的任意一點社會福利都不下降;
其二是實現人類生存系統整體能力保持健康穩定且具有彈性的狀态;
其三是形成以保存未來發展機會為目标的狀态;
其四是保持穩定存量,且優化和減少流量消耗;其五是實現包容性發展目标,即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财富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财富理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以馬克思主義财富觀為指導,通過深刻理解并拓展财富内涵,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形成的關于财富發展體制以及财富發展路徑等相關理論。
一方面,研究了财富的生産與積累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大力發展生産力,出“先富帶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并緻力于加快社會主義社會财富的生産和積累。
二是确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财富的創造體制。
三是實現了“又好又快”的财富生産方式,并确立了财富積累的科學發展觀思想。現有研究中關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内涵,關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理論和經濟學意義解讀,金碚、任保平以及陳昌兵都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新動力機制引導。關于經濟行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
如李勇認為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效果顯著,楊仁發等認為産業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現有研究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綜合性的概念”已基本形成理論共識,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高創新實力和勞動力質量,增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态效益的協同發展,增強人民經濟福利水平。
從而促進共同富裕道路的實現。但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有研究中,多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内容、測算及評價切入,并未深入的研究财富運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關系,因此,現有研究在财富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機制這一領域仍留有空白。
現代财富理論的形成,是以劉詩白觀點為主要代表,劉詩白認為,财富是社會财富,本質是勞動生産物,即勞動财富。現代财富具有多樣性,并且是在經濟體制基礎上并行發展且相互促進的。财富的形成,包含社會财富、自然财富和人力财富,其中,社會勞動财富分為物質财富、服務财富、精神産品等。
第一,對于現代财富理論的認識,強調社會主義生産,需要建立全面的财富觀,謀求多樣财富形式的互相促進和協調發展。由于社會财富包括物質财富和非物質實物形态的财富,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不僅要求數量增加,而且越來越注重結構的優化,表現為從物質富裕向多元化富裕轉型。在擴大物質财富生産的前提,大力發展并加強精神财富以及其他非物化形态财富的生産,是社會财富不斷壯大的客觀規律。
第二,現代财富的源泉具有多樣性,是由勞動以及參與生産過程的多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方面,社會财富的主要源泉在于勞動,社會财富的豐裕,必須要依賴勞動生産力的高。
社會生産力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是以高技術生産财富為代表,财富的生産要素更具有現代化和多元化。另一方面,自然原生産品和自然力是物質生産的必要條件,是社會财富的重要源泉。由于自然資源是物質基礎,更要充分關注自然物質、自然力和生态環境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因此,新時代财富理論的探讨與構建,涉及物質産品、服務産品、知識文化産品、自然生态産品等内容,并需要正确認識現代化财富體系構建的意義、源泉、方式、理論邏輯及其運動規律。而李嘉圖認為,價值取決于生産的難易程度,财富取決于數量的多寡。由于機器的發明,技術的娴熟,分工的細化,新市場的發現,商品價值的漲落都和生産上所使用的勞動量成比例。
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西斯蒙認為财富來源于勞動,而“享受是财富積累的唯一目的”,認為财富是獲得國民享受的手段而非目的,增加國民享受,國民财富才會增加。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批判了勞動作為财富來源的觀點,認為隻要能創造效用的東西,就等于創造财富,出“效用價值論”,且财富的形式不受實物形态局限,是一切物品和服務的總和。
龐巴維克是“主觀效用價值論”的代表,認為價值是因人而異的,在此基礎上伯努利進而出了“邊際效用價值論”。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穆勒認為任何社會生産都必須具備勞動、資本以及自然原料和動力,倡“要素價值論”。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出土地、勞動和資本共同創造了價值和财富,認為各個要素都具有生産力,都是價值和财富的源泉。
德國曆史學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羅雪爾認為,财富分為“财”和“富”兩部分。新古典經濟學的重點在于研究“是什麼創造了财富”。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中,認識到知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丹尼森認為教育和知識進步等現代生産要素對财富增長的貢獻度已超過傳統三大生産要素。而羅默、盧卡斯将技術進步、人力内生化,進而考察知識積累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