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貼春聯習俗來曆?過年貼春聯的來曆汪 斌,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春節貼春聯習俗來曆?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春節貼春聯習俗來曆
過年貼春聯的來曆
汪 斌
我國最早的對聯,一般認為是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的“題桃符”。
公元964年,孟昶命學士辛寅遜于桃符上題寫吉祥詩句。辛題後,孟昶不中意,遂親自命筆,題寫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其中“嘉”同“佳”,并巧妙嵌入“餘慶”“長春”兩人名。“餘慶”是指被任命為成都知府的呂餘慶,“長春”則是孟昶的誕節名。孟昶所題這一門聯,亦即我國曆史上第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人們開始普遍在桃木闆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
後來,随着門神的出現,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桃符所肩負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内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美好心願的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說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有一年,在除夕之前頒布了一道禦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春聯,貼在門框上。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貼春聯。
在家鄉,春聯叫對子,貼春聯叫貼對子,寫春聯叫寫對子。以前的對子,都是手寫的,五言或七言的上下聯和橫批,寫在紅紅的紙上,對仗工整,内容有對來年美好的憧憬和祝福,寓意頗深。現在的對子,都是印制的,一到過年滿大街的都是賣對子的,各種字體,以楷書為主,有墨汁印在紅紙上,也有金粉印在紅紙上,金光閃閃的,非常漂亮。
記憶裡,街上一過臘月二十就有寫字先生。起先鄰居們拿着裁好的紅紙,來請爸爸用毛筆寫。寫好的對聯晾在躺櫃上,實在晾不下了,才放地上。有的鄰居拿來的紅紙尺寸不對,五言和七言的都沒法寫,寬窄也不夠,爸爸把自己家的紅紙拿來,重新裁好了寫。如果晚飯後開始寫,大概能來兩到三個鄰居,上一個寫好的還沒幹,下一個就來了。
等街坊鄰居家的對子寫得差不多了,也到了大年二十九了。這下該輪到自己家的了,再不寫,三十中午就沒對子可貼。照例,在寫對子前爸爸洗頭洗臉洗腳,他說這樣才在寫對子時能集中精力,有精神寫。
本來對子寫的時候是用條石壓着的,我和弟弟硬是湊過去,不停地用手來捏着對子紙頭。爸爸分工,弟弟摁着對子紙頭。原因是他能在爸爸寫好一個字後,能把空餘的部分,分毫不差的拉到下一個字的位置,我來把寫好的對子晾在躺櫃上。看着一排排的對子整齊地晾在櫃子上,聞着墨汁的味道,說這個墨汁的味道真臭,媽媽說墨香,怎麼會是臭味呢!晾的對子多了,一副貼到大門口的對子,寫的頻率最高。“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橫批:“春回大地”。這副對子,現在看來也很大氣,寓意滿滿。想象一下,這樣一副寬大的、紅紅的、寓意深刻的、祝福滿滿的對子貼到大門口,進出大門的時候看一眼,多美!
吃完晚飯,開始看春節聯歡晚會,等到零點鐘聲敲響時,爸爸和弟弟到院子裡放炮,發火籠,檢查對子有沒有被風刮跑。如果對子不見了,爸爸現場再寫一個。
現在超市裡有各種各樣打印好的對聯,也有中國結、紅燈籠,想買的東西放到購物車,結賬就拿到了。親自參加貼對子,感受到的樂趣,遠比沒有經過等待、親自參與得來的東西有幸福感。
作者簡介
汪斌,供職于國網雅安電力(集團)公司荥經供電分公司,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四川省詩歌學會會員,四川文藝傳播促進會會員,雅安市作家協會會員,荥經縣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散見《四川日報》《四川農村日報》《四川經濟日報》《西南商報》《雅安日報》《晚霞報》《鴨綠江》《延河》《文學經典》《時代作家》等報刊和“方志四川”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