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傳統上的「中元節」,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而它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鬼節。
農曆七月神秘而幽暗,又稱「鬼月」,尤其到了月半十五,更是地府鬼門大開的高峰,萬鬼來到人間回家團圓,或探視親友,或尋求供奉,等時間一到,地府重關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對于亡者而言,「人間開放日」隻有短短的一天,太寶貴了。所以我們也要趁着這個時機祭祀鬼神,緬懷祖先。這并非迷信,而是讓我們停下腳步,學會敬畏天地、感懷先人,悲憫衆生。
所謂鬼節,并不是什麼可怕的日子
雖然大家都把七月十五稱之為鬼節,但自古以來,這不僅不是什麼可怕的日子,反而充滿了感恩和溫情。
在道教而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還有正月十五上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分别是地官、天官、水官的生日。這天,不少道觀會誦經作法,普度孤魂野鬼,是個祭祀祈福、赦罪消災的節日。
七月十五在佛教則是「盂蘭盆節」,又名佛歡喜日。《盂蘭盆經》記載,佛陀弟子目犍連在七月十五供養僧衆,讓餓鬼道的母親得到超拔。許多佛寺會在這天舉行盂蘭盆會,拔濟累世的父母六親,回報深恩。
在民間,七月十五最知名的還是鬼節的身份。此時陰氣開始活躍,地府會放出全部鬼魂,讓已故的祖先回家團圓,接受祭拜。人們燒紙錢放河燈,正是為了給鬼魂出行提供方便。
與鬼節呼應的,是清明節。春末清明,陰降陽升,是先人鬼魂回歸的時節,人們掃墓除草,讓祖先有個好住處。
鬼節清明,前後呼應,有來有往。弟子規說「事死者,如事生」,雖說陰陽兩隔,古人對待逝去的親人跟活人沒啥不同,一直延續着濃濃的情意。
七月的鬼氣,其實就是陰氣
既然七月十五不是啥可怕的日子,為何古人偏偏把七月視為鬼月,中元稱為鬼節呢?
《說文解字》講:「七月,陰氣成。」因為這個月進入初秋,天地之間的陰氣開始活躍。古人認為,人為陽,鬼屬陰,鬼也跟着活躍起來了,所以就把七月稱為「鬼月」。
《黃帝内經》裡說「日為陽,月為陰」,太陽的遠近主導陽氣,月亮的圓缺主導陰氣。七月十五是陰氣生成後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陰氣會變得旺盛而活躍。
這股滿月帶來的陰氣跟鬼有啥關系不好說,但确實會對人産生明顯的影響。有研究講月圓之夜會産生「生物潮汐」,其實這就是體内陰氣與天地之間陰氣的變動同氣相應的表現。
五髒之中,肺為陽中之太陰,腎為陰中之少陰,脾為至陰,都會受到影響。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脾在志為思,所以七月十五這天,很容易出現悲憂、恐懼、思慮等情緒。
民間傳言講,鬼節當天的陰氣特别重,身體或命格較弱的人,容易身體不适或遭遇黴運,還說最好晚上不要外出啊,别人喊你不要答應,不要照鏡子等等。不照鏡子啥的有點扯,但這類說法也并非完全是迷信。
從中醫角度看,五髒屬陰而藏精,體弱的人五髒精氣不全,遇到七月十五這樣陰氣活躍的日子,就很容易受到外境影響,難以控制情緒,體内陰陽失衡而生病。
所謂的鬼,不過是陰氣的一種人格化體現,大可不必害怕,人正心正,讓自己的陽氣強大起來就好,鬼神都會敬你三分。
哪怕不論鬼神,健康角度看也是同樣道理。農曆七月陰氣開始活躍,我們尤其要注意避開寒濕陰邪。偏陰的邪氣受到天地間漸盛陰氣的加持,更容易傷人。同時,也要把陽氣養足了護住了,才能「正氣存内,邪不可幹」。
鬼節宜忌,不得不知!
雖然七月十五的主題是祭祀祈福,感念親恩,但畢竟還是鬼節,而且又是一年裡陰氣開始旺盛活躍的日子。所以,一些宜忌還是要講究,幫你避開陰邪,養足陽氣。
忌 深夜出行
招待先祖回家團圓,沒啥特别事情晚上還是待家裡吧,早點睡覺為好。哪怕是無神論者,鬼節在外頭溜達,火堆在燒紙灰在飄,也是挺滲人的。
抛開鬼神不說,内經《四氣調神大論》也提醒我們,秋天要「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從健康角度考慮,也要讓心境平和下來,别老想着往外跑,尤其是晚上,宜靜心養神。
不得不外出的話,也盡量不要近水。以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而言,與「陰」「鬼」的性情最接近的就是水。倒不是什麼水鬼找替身,《淮南子》說:「積陰之寒氣為水」,不見日光的水聚之地寒濕更重,容易傷人害病。
所以,入夜之後,最好還是呆在家裡早些休養生息,這樣對身體也好。尤其是陽虛質、氣虛質這類陽氣偏弱正氣不足的人,更不要深夜出門了。
忌 接近小人
入秋之後,天地之氣陰長而陽消,這也意味着「小人道長,君子道消」。這一天,見小人如見鬼,所以務必遠離身邊的小人。
小人是相對于君子而言的,就是心裡自私陰暗,常常搬弄是非、挑撥離間、隔岸觀火、落井下石之類的人,最好避開,敬而遠之。
同樣道理,七月十五也忌做惡事,鬼節做惡事,相當于人行鬼事,這是大損福德的。
忌 大酒大肉
佛教角度而言,這天是供僧超渡的日子,又逢十五滿月,最好是清茶淡素,并把功德回向給累生累世的父母和冤親債主。
況且,餓鬼道衆生本就饑渴難耐,食欲得不到滿足,鬼節本就應該心懷敬畏,靜以修身,此時當着鬼道衆生的面大魚大肉,這不是拉仇恨嘛……
中醫也建議清淡少食。内經講要「因天時而調血氣」,提醒我們「月滿無補」,就是說要依據天時來調養血氣,到了月滿的日子不要補益。七月十五月滿,本就氣血充足鼓蕩,就不要大酒大肉去加重身體負擔了。
宜 多曬太陽
傳說在中元節這天,為了趕走陰氣,古人會在大中午,将屋頂的瓦片掀開,讓陽光照進來,太陽是萬物之源,可以驅散一切陰邪。
太陽是自然界最大的陽氣來源,我們後背的督脈是一身陽氣之主,如同人體的「發電廠」,太陽曬在督脈上,就是直接給身體充電。
最好的時間是正午,入秋之後日光也不那麼猛烈了。曬半小時,連同僵硬的頸椎,勞累的肩膀,一起曬曬,感覺披上一件暖暖衣裳,氣血通暢,鼓舞陽氣。
曬太陽的時候,如果打噴嚏,流清涕或是眼淚,都是在排除陰寒凝滞的東西。若是肚子發熱,肚子咕咕響,是陽氣推動人體氣血運行的結果。
假如你那邊恰好沒有太陽,可以做做八段錦的最後一式「背後七颠百病消」,隻要做到位了,全身的氣血都會活絡起來。
這個動作的好處誰做誰知道,可以提振陽氣、通達督脈。那些頸椎腰椎咔咔響,骨頭比人老得快的,一定要試試這招。鬼月這樣陰氣重的時節,去完醫院、公墓或者晚上出門,身體不舒服的話随時颠一颠,把負能量抖掉。
兩腳并攏直立,指尖貼在褲縫上(風市穴處),目視前方。兩腳跟提起,頭上頂,收腹提肛,兩肩微沉,動作略停一下。然後腳跟下落。動作很簡單。就是腳跟提起放下,再提起再放下,這樣一上一下做七次。
秘訣是注意整個脊柱(督脈),感受到頭頂、脊柱、腳跟都是共振的就對了。膝蓋松開不緊繃,下巴微微後收,有助氣血暢達上下。久而久之,督脈暢順的話,颠幾下身體就會微微出汗了。
宜 艾灸養陽
俗話說,「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人的一身陽氣!養陽氣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用艾。
《本草綱目》說艾葉:「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
在老百姓心裡,艾也是常見的驅惡避邪之物,被譽為「鐘馗草」,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挂上它。
中醫用艾主要是灸法。李時珍說它「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中元節陰氣活躍,最宜灸兩個穴位:大椎、關元。大椎是手足三陽和督脈的交會穴,主一身之陽;關元是足三陰和任脈的交會穴,主一身之陰。艾灸這兩處,讓陽氣得養,陰氣得藏。
大椎穴:在第七頸椎棘突下,約與肩相平。也就是你低頭沿着頸椎往下摸,最突起最大塊的骨頭往下的凹坑就是。
關元穴:臍下三寸。就是肚臍起沿下腹部正中線直下4橫指處。
祭祀祖先緬懷前人,并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超能力要去祈求護佑,而是向他們傳遞一份跨越時空的感恩與懷念,讓活着的人,知道自家的曆史自己的來處,自己是有根的,心裡才踏實。
鬼節不止中元節,還有清明寒衣下元,各有側重,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們似乎漸漸遺忘這類祭祖節日的本意了。我們敬鬼神、奉祖先,在代代傳承中,學會了敬畏和感恩。因敬畏而活得頂天立地,因感恩而愛得清澈細膩,或許這才是「鬼節」所傳達的真意。
關注你的健康困擾,關心你的飲食起居,關注活法兒,每天一篇新鮮養生幹貨送給你,我們一起追求美好生活和健康養生。感謝閱讀,明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