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位于泉州洛江區與台商區交界處,最早跨海梁式大石橋,譽為海内第一橋。
采用筏型橋基、種蛎固基。
橋上景點衆多,七亭九塔,二十八尊石獅。
一座橋中祠,題刻海内第一橋,小型橋梁博物館。
十二面摩崖石刻和碑記。
有着許多美麗的傳說。
一、蔡襄本府做官
蔡襄,号端,仙遊人,博學多識,入仕京城任端明殿大學士,深得皇帝器重。洛陽江早時由泉州人李寵修橋墩架設浮橋,常被海浪沖跨。蔡襄立志修橋,回鄉心切。但當朝有不得原籍任職律令。于是蔡襄在芭蕉葉上用毛筆蘸蜜寫下“蔡端蔡端,本府做官”,螞蟻聞蜜嗜食,其陪皇帝遊賞,皇上随口念出,蔡襄即諾,君無戲言,得于任泉州知府主持修造洛陽橋。蔡襄書法詩詞俱佳,用153字作《修洛陽橋記》并題寫碑記。
二、龜蛇興浪八仙助力
傳說玄武大帝成仙後把腸肚扔棄洛陽江,化成了龜精、蛇精。一日,江濤洶湧,驚濤拍岸,龜蛇在興風作浪。空中傳來一聲喝止“不得驚吓蔡大人”,頓時風平浪靜。江面隻有一艘船,船上一名年輕孕婦,即為蔡母盧氏,泉港名仕盧仁長女。蔡母許願 ,他日兒子成年後定讓他修建一座大橋方便兩岸通行。後來蔡襄主持修橋時,苦于浪急石少,八仙紛紛相助。鐵拐李鐵拐化成錘釺、呂洞賓劍斬蛇妖,橋墩上苦于缺石頭,唯恐漲潮時淹沒無法建墩,呂洞賓拂塵一揮,雙陽山上石頭化成豬,紛紛跑下山爬上橋基恢複成石塊。一頭母豬下山時跛了腳,到江邊時潮已漲沒,伏在岸邊成了豬母石。觀音菩薩也化身美麗漁家少女,站在船頭,允諾誰用銀量砸中她即以身相許,引得許多富商闊少紛紛解囊,籌得衆多建橋銀兩。
三、夏得海送文書請海神
蔡襄修橋時,因海面風高浪急,潮位高橋墩基礎未能露出,于是修文書,升堂問左右誰可下得海送文書。剛好一衙役名叫夏得海,答到,但知道是下海送文書差事,叫苦不叠,辨解以為呼其名,但蔡襄令無戲言,否則追責。夏得海硬着頭皮領命,尋思兩邊都是死,就帶壺酒在船喝得酩酊大醉,酣睡不醒。酒醒後,懊悔誤大事,随手一摸,文書尚在,但已不是蔡襄寫的公文,而是隻寫一個字“醋”,當即複命。蔡襄見後大喜,拆字推斷二十一日酉時動工。果然退潮三天搶得建橋墩良機。
四、西川甘雨
一年,泉州大旱,地面幹裂,太守聞說洛陽橋可祈雨。夢得金甲神仙托夢,說見到一個7字的人便可求他幫忙。恰見一人肩扛扁擔背挂鐮刀,遠看像個7字,于是懇求。果然此人就是雨神,但是去西川降雨。經不住太守誠心懇求,就地降雨,求得甘露。後人刻碑建亭誌念。
五、李五修橋增高三尺
泉州有句話“富得像李五”,可見李五富甲一方。李五,泉州城外池店人,到江浙一帶做紅糖生意。有一次,船傾覆紅糖粘上海泥,變成黑糖,更加香甜可口,獲得制黑糖良方。有次,李五犯事,被囚押送京,因洛陽橋墩塌陷,陷于水中,即說,如有命返回,當出資墊高洛陽三尺。附近兩雜貨鋪相譏,如若成,出所有的竹子和繩索。後來,李五無罪返回,家中的臉盆用具都是用黃金打造,平時沉沒于水池中,取出兌現修橋。兩位店鋪老闆也因戲言賠盡家資,但後李五把工程優先照顧兩人,賺得盆滿缽盈。
六、洛陽得名和晉惠交界
傳說唐宣宗即位前,受皇兄排斥忌恨,曾居洛陽江邊,思念故鄉洛陽,說這裡很像洛陽,故得名。又傳說,唐未五代十國,河南中原達官仕族随閩王王審知三兄弟入閩,定居泉州,即衣冠南渡,是為河洛人,思念故鄉,故取名洛陽。
洛陽橋上有一塊石刻,題刻晉惠交界。這是古時泉州通往惠安乃至福州的官道,後71年修建洛陽新橋以保護古橋。許多旅居海外的華僑,走過洛陽橋到達晉惠交界處,熱淚盈眶,潸然淚下,有衣錦還鄉、葉落歸根的浪子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