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苦,不必逢人便說;你的傷,不必逢人便揭。
世界很大,但是多數的人,都隻是關心自己的空間,偶爾給别人點個贊,說句安慰的話,也是漫不經心的。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很多人淡出了朋友圈,也有人設置了三天可見。還有人,都不在乎朋友圈的狀況了,就是打開朋友圈,給所有的人看,也是空空落落的——他已經半年,甚至一年都沒有發朋友圈了。
其實,朋友圈裡的熱鬧,終究掩飾不住利益關系的現實,無法抵擋人情的冷漠。假如你半年不發朋友圈,就會明白這樣的道理。
02
第一,朋友圈裡,在乎你的人,都沒有幾個。
有一段時間,我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很快,接到了母親打來的電話,她問我,是不是遇到了困難。
原來,父母學會了看朋友圈,但是不會發朋友圈。他們每天都會看我的一舉一動。
母親打來電話的時候,我覺得很暖心,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之後,把朋友圈打開了,反正也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就不發朋友圈了。好友們,也從朋友圈裡慢慢淡出去了。
大概是一年之後,有一個老同學發微信問我,是不是沒有用微信了。他在試探,看微信裡,有哪些好友已經注銷、停用了。
打心底來說,離開朋友圈的時候,我以為,自己“銷聲匿迹”很久,總有老朋友會想你,然後主動聯系你。
可惜,然後就沒有了然後。
這一生,除了父母會一直牽挂你,其他的人,哪能在乎你呢?真的不要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
03
第二,微信朋友圈很大,屬于你的圈子,卻很小。
有一句話,頗有感觸:“朋友圈裡的繁華,不是我的繁華。”
如果你有幾百個好友,那麼你真的有時間去看好友的狀态嗎?多半是匆匆忙忙地看一下朋友圈,随手點個贊,連内容是啥,都沒有看清楚。
如果你喜歡看清某個人發的朋友圈,說明這個人,對你來說,很重要。
比方說,某個上司,發了朋友圈,你作為下屬,應該去湊熱鬧,在上司面前,尋找一定的存在感。
大部分的人,習慣了“趨炎附勢”。就是朋友圈裡,也存在“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情況。
有錢有勢的人,随便發什麼,都會有人刻意去點贊、留言。
一些我們從未見面的富豪,說了什麼話,發表什麼高見,也能在朋友圈裡轉發,大家樂此不疲。也沒有人去驗證富豪的話,是否真實靠譜,隻是憑借一種“崇拜的心态”,才随手轉發吧。
你是一個普通人,注定要淹沒在茫茫人海。因此,半年不發朋友圈,并沒有人驚訝。朋友圈是一個很大的圈子,多你一位,不多,少你一位,不少。
回歸生活圈,你不過是結交了幾個朋友,有幾個家人而已。職場的同事,也是點頭之交吧。
04
第三,曾經拼命為别人點贊,現在想起來,有些搞笑。
當我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和上司在一起應酬,一定要多喝幾杯,拿出“舍命陪君子”的勇氣。
時隔多年,上司輪流轉,單位裡的老上司,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了外單位。再見面,就是“毫無關系”的樣子。更現實的是,喝酒的時候,彼此都熱情,但是幫助我的上司,卻幾乎沒有。原來,喝酒可以增加人脈,是一廂情願的。
同樣,曾經我想盡辦法多給别人點贊,希望網絡裡的人,可以互相關照。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單純憑借網名,誰都不認識誰。
你對朋友說:“某一天,我給你點贊了。”
朋友多半會莫名其妙,因為點贊的人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就是一個統計數據而已,數據裡包含了“誰”,真的不清楚。
半年不發朋友圈,也不點贊。生活變得簡單了,人際關系,也更加通透了。以後,點不點贊,都随便。
05
第四,人生終究要靠自己,朋友越少,過得越好。
賈平凹在書裡寫過一句話:“和朋友走散,其實是一件好事。”
沒有了朋友,是好事?想一想,不可思議。但是和生活聯系起來,就覺得很對了。
朋友少了,生活好了,不要推杯換盞,可以常常回家吃飯,健康、幸福、情感,都更加真實了。
朋友少了,關系好了。複雜的關系沒有了,剩下的就是簡單關系,有沒有利益交換,大家都會在一起。
朋友少了,心情好了。此後不要看别人的臉色,而是讓自己的臉舒展開來,可以笑,可以嚴肅,可以自由變化。
朋友少了,做事更加認真了。因為我知道,以後要靠自己,用成績來說話。不管是任何地方,實打實的成績,就是一張升職加薪、賺錢的金字招牌。
06
挪威航海家南森說過:“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
物理學家牛頓獨自靜坐,看到蘋果落地,就苦苦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
哲學家莊子一個人在河邊釣魚,楚王請他去做官,他頭也不回,就拒絕了,因此領悟了——“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作家馬德獨處之後,才明白,忍受孤獨不如享受孤獨。
原來,那些離開朋友圈的人,不是沒有熱鬧,人家隻是獨自狂歡而已。
從來不發朋友圈,不是故作清高,而是看淡了社會的繁華,找回了真實的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