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國100個大中小城市的房價就進入了普跌狀态,據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最新數據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全國平均房價已經跌破了萬元大關。但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房改二十年來,房價一路飙升上漲了十幾二十倍,而社會平均工資才翻了幾番,房子每平米下跌的幾千元,對一般家庭而言起不到什麼太大的作用。一方面工薪階層要想買一套各方面綜合條件尚可的房子,動辄要掏空家庭大部分積蓄,再承擔高額的貸款利息。另一方面房子不是消耗品,很多人一住就是幾十年,在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買房意味着沒有試錯的機會,一旦選錯滿盤皆輸,既可能讓家庭資産縮水,還可能影響自己的居住體驗。
但很多人一輩子也就買一兩套房,入手時基本沒有什麼經驗可言,我就曾在這方面吃過虧,換了2次房才懂得了一分價錢一分貨,明白了大家為何争先恐後、不惜成本購買小高層的原因:
我第一次買房是在大學畢業不久,手頭沒有什麼積蓄,但又想有個安身立命的場所,就買了價格相對便宜的高層頂層。本來想着反正是一個開發商和施工方建造的樓,住幾層都沒什麼區别,頂層便宜不說還有個大露台,怎麼算自己也穩賺不賠。結果入住後發現,房子夏天熱冬天冷,還非常容易漏水;差不多一年時間,樓體牆皮已經嚴重受損,看起來就跟十幾年前的老房子一樣;每當電梯出故障或者小區停電時,自己的出行就受到了很大限制,有一次恰逢上班我遇到了這樣倒黴的事情,由于太着急也不得不走步梯,下班回家了發現電梯還沒有投入正常使用,一來一回給自己累得夠嗆。
後來恰逢工作地點有重大變動,将第一套房賣掉後,手頭有了一定的換房資金,再加上自己這些年來的積蓄,于是就将目光放在了置業顧問強推的中間層。當時隻顧着選個适中的樓層,完全沒有顧及到樓盤的整體高度,其最高層已經達到了33層。剛開始我還沉浸在來之不易的喜悅當中,後來随着居住時間的推移,房子的各種弊端逐漸顯露,首先由于居住人數太多,每次下樓出門時總感覺特别吵鬧,偶爾想要使用公共健身器材時,恰巧都有人占用;其次由于高層距離地面太遠,需要用到一些加水壓設備,因為居住總人口數量多,牆體要更厚一些才有更好的承重能力,這些占用的都是公攤面積,如此一來自己擁有的實際面積相對而言就有些不足。
最終為了提升居住體驗感,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還是不嫌麻煩将這套房子忍痛賣掉,此時自己也有了一定的購房經驗,不假思索的購買了小高層。至今我已經在此居住了十幾年的時間,有了前2次的換房經曆,我也更能體會到小高層的以下4大優勢:
第一,容積率低
随着各地高樓大廈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的建設用地資源越來越緊張,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由于開發商的拿地成本逐漸增加,他們都想在這有限的土地上創造無限财富,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不斷增加層高。市面上高層住宅的數量就由此增加,小高層在這一衆房源中絕對算一股清流,因為絕大部分小高層的高度都在18層上下,即使都是兩梯四戶整個小區的戶型,整個小區的容積率也高不到哪裡去。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層人多口雜噪音大、人均占有公共面積和設備值不足的問題;也有足夠的空間建設綠地,這樣一來整個小區看起來就更加美觀;更能減少公用設備的損耗率,如此大家就能節省一定的住房成本,這對那些收入水平不高的家庭而言非常友好。
第二,得房率高
公攤面積是指公用分攤建築面積,包括但不限于電梯井、過道走廊、樓梯間、變電室。小高層的總層高比較适中,公攤部分隻要合理即可,不需要增加更多的設備、具有更好的承重能力,如此整個樓盤的公攤率就比較低,相應的得房率會增加。
這樣一來,業主就擁有更多的可支配面積,家中空間看起來會相對比較寬敞;如今房子每平米的單價都不便宜,就算公攤率少個1%,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也能節省一萬元左右的購房成本;最重要的是生活成本會降低,因為根據很多城市的規定,小區每年的物業費也是按照房産證上的總面積收取的。
第三,安全系數高
我國大部分消防雲梯的高度都在50m左右,按照一層樓2.8m的高度計算,18層以下發生火災時,救援人員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實施行動,而18層正是小高層的樓高。這樣一來,住戶逃生所需的時間就大大縮短,俗話說水火無情,要知道發生危險時,早從火裡逃出來一秒,自己生還的可能性就大一分。
第四,升值潛力大
為了保障全體住戶的生命安全,我國于去年就出台了限制所建樓房最高層高度的政策,俗稱“限高令”,随着時間的推移,高層住宅必然會淪為“貧民窟”。而低層樓的容積率太低,基于我國目前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現實情況,我們可以推斷出其大多都是幾十年前建造的,作為買房主力軍的年輕人又看不上這些老舊二手房。
此時小高層當之無愧成為了樓市最搶手的香饽饽,我們入手這樣的房子,一般都能享受到家庭資産膨脹帶來的樂趣,如果未來想換房,也不必歸于擔心現有的房子賣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