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一家人,過日子:雲南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報告》
等候王子的勐景來人,等來了讓人驕傲的生活。
丨風景秀美的勐景來(黃薇 攝)
“勐景來”是傣語,“勐”是壩子,“景來”是龍的影子。
“從前,王子召樹屯追趕一頭金鹿,來到了打洛江邊。聽說王子來了,我們傣族就聚在江邊等候王子,等了很久都不見他的蹤影,幹脆就在這裡建起了寨子,在這裡隐隐約約可以看到一條龍的影子,就叫‘勐景來’了。”寨子裡的老人說。
傍晚,漫步勐景來,一幢幢别緻的傣家竹樓掩映在綠樹紅花間,一簇簇紅、黃、紫、白的花在房前屋後展開了笑顔。村民們依然保留着傳統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佛寺、塔林、菩提樹、古泉,處處散發着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濃郁的氣息。
丨風景秀美的勐景來(黃薇 攝)
勐景來緊靠界河,清澈的打洛江從村寨西側流過,形成了一條天然的國境線,229号界碑矗立在河邊,江的對岸就是緬甸撣邦第四特區。中緬兩國咫尺相望,兩國人民在這裡世代交好,共飲一江水、同捕一江魚,來往頻繁,婚嫁自由,親如一家。
依托村子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村内保存完好的傣族傳統村落及田園風光,勐景來和金孔雀旅遊集團達成合作協議,全力打造民族風俗文化特色濃郁,令遊客流連忘返的“中緬第一寨”。
今年68歲的岩三甩,是村裡敲象腳鼓的能手,他被聘請為公司的員工,每天在村口敲響象腳鼓,迎接遊客進村,并向遊客展示傳統的傣族刀舞,每個月有800多元的工資。
丨勐景來村的傣族少女(黃薇 攝)
“我肯定很高興,老了還能發揮作用,像單位人一樣領工資。”岩三甩說。在參與旅遊開發的過程中,有的村民成為每個月領取工資的公司員工,有的依靠銷售手工藝品、土特産增加了收入,有的開辦農家樂,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服務,每年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保護好傣族傳統村寨的特色,就是保護自己的經濟來源。”這樣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2014年,勐景來被列為全州“民族特色旅遊示範村”,項目資金用于扶持24戶開辦農家樂的村民擴大經營規模、修建出村道路、發展種植業增加集體經濟。岩英拉的農家樂2005年開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能容納100人同時就餐,“每年寒暑假,遊客更多,還要請一兩個人來幫忙。”岩英拉說,去年,僅餐飲一項就為他家增加了10多萬元的收入。
近兩年來,勐景來已投入相關項目資金680多萬元,先後實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及改造亮化、人畜飲水、古樹古建築保護與修繕、傣文化舞台修複、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培訓、制作宣傳标識牌等工程,重點實施傳統村落環境綜合整治。
丨勐景來村積極開發旅遊項目(黃薇 攝)
2015年末,全村111戶525人,經濟總收入達75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7元。“村寨越來越美麗,年輕人都忙着上班,不少在外面打工的村民也回來了,在村口的趕擺街上擺起了小攤,做起了買賣,大家都有事可做,沒人酗酒鬧事,村寨風氣也好了。等我們種下的140畝火龍果投産後,村民們的腰包會越來越鼓。”說起勐景來這幾年的變化,村長岩應拉喜笑顔開。
在勐景來,有西雙版納最大的塔林,有高大的菩提樹和榕樹,有鳳凰展翅造型的木樓和花紅葉綠的院子,還能看到制陶、榨甘蔗汁、竹編等傣族傳統手工藝。
丨勐景來村傣族傳統文化陳列室(黃薇 攝)
盡管每天有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遊客在村中遊走,村民們依舊不緊不慢地過着自己的小日子。每天,寨裡的佛寺都會傳出拼讀傣文的聲音;家裡的男孩該去當和尚了,長輩就忙着為他剪紙花、買衣服,準備需要的各種東西;傣曆新年來了,就邀請漢族、哈尼族朋友以及緬甸的老庚(意為“弟兄”)來家裡吃飯、喝酒。
“我們的生活這麼好,緬甸的親戚老庚都羨慕我們呢!政府出錢幫我們修路、修水溝,幫助我們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條件,我們蓋新房還有補助,老百姓就在這些事情中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村長岩應拉自豪地說。
共飲一江水、同捕一江魚的親戚,勐景來卻讓人羨慕。好的政府就應該是這樣,它能讓百姓面對他國時,心生驕傲,主動為祖國打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