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口,或者叫飲食禁忌,是中醫傳統,曆史悠久,幾乎與湯藥同時。吃什麼和不吃什麼,他們好比硬币的兩面,吃湯藥是進攻,忌口是防守,光進攻不防守,勝利成果不能鞏固,很容易反複。然後以為是藥不對症,不停地變換各種方子,找偏方,下重藥,直至無方可用,小病變大病,急病變慢病,小小的忌口,可能是主因。
忌口在中醫經典《傷寒論》中有明确的說法,“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本是傷風的代表方桂枝湯之中的一段原文,
後人又作兩方面的發揮,一是服藥期間要忌口,二是感冒期間要忌口,
當然感冒同時又服藥的更要忌口,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一旦發現感冒立即忌口,感冒所有症狀消退後繼續忌口3-5天,防止疾病反複。
具體來說,所忌的生冷指冰水、冷水、水果,相對就是多喝溫水;
粘滑指湯圓、粽子、年糕、奶油蛋糕、油條、麻球等,這些東西不容易消化;
肉面,其中雞肉、鴿子肉、螃蟹、蝦最要禁忌,而新鮮瘦肉、鲫魚一般不忌,面指麥面等不容易消化的面;
五辛,指香辣的一類,以及煙,某些熏香,精油等;酒酪,指酒和藥酒;惡臭,變質的食物,相對地,要吃新鮮的食物。
在宋代的《針灸資生經》中,針或灸之後也有禁忌。
“既灸,忌豬、魚、熱面生酒、動風冷物,雞肉最毒,而房勞尤當忌也”。
“下經雲,灸時不得傷飽、大饑、飲酒,食生硬物,兼忌思慮、憂愁、恚怒、呼罵、呼嗟、歎息等(今下裡人灸後,亦忌飲水,将水濯手足)。
”除了《傷寒論》的那些以外,還禁忌性事、過飽、過饑、食生硬物、情緒過度等。
這已經是很全面了。
那麼忌口的中醫原理是什麼呢?
中醫認為,感冒和早期咳嗽的治療,就是解表法,讓人的體表的血液循環加快,毛孔打開,讓邪氣排出去。
但是毛孔的開合是個很高級,很精細的活,受不得過冷(冷水水果等),過熱(酒、雞肉等),也不能受到幹擾(五辛、煙酒、發物)。
還不可以分散力量(消化難消化的食物),更不能分散力量去排毒(對付惡臭的食物),甚至吃多了,餓過頭了都不行。
忌口的原因還不止這些,因為生病期間消化和排毒能力下降,這些忌口的食物還有更多機會變成積食和痰飲等“内邪”,就是内部的奸細。
一般講,單純的外邪容易對付,一旦與内邪裡應外合,治療就變得十分複雜。這在小兒咳嗽中特别典型,到了咳嗽有痰的階段,得用九分力氣去治痰,一分力氣去治咳,并且效果也不見得多好。
有時候咳嗽好了,痰暫時沒有了,但是一感冒咳嗽就是大量的痰出現,這在中醫叫做“伏邪”——其實還有痰,隻是不表現而已。
這已經打開了往慢性的氣管炎、哮喘發展的大門了。對這種類型的治療,十分強調“熱與邪離”,清除積食和痰飲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一旦清除了這些“奸細”,外感就好對付了。
中醫的書裡就記載忌口,但是民間傳統上有種簡易的做法,就是什麼都不吃,或者就喝點粥,喝點溫水,這樣餓幾頓,一般傷風感冒都能對付了。不吃,就是減少了内邪産生的機會,“熱與邪離”,有利于感冒咳嗽的治療。
諺語說:“若要長生,腸中常清”,感冒咳嗽期間,尤其要保持胃腸清潔。借助白蘿蔔等清理腸胃,也是個辦法,不過有些父母一邊給塞孩子各種吃的,一邊吃白蘿蔔消食,這就有點看不懂了。
《紅樓夢》第四十二回,賈母欠安,王太醫給賈母和鳳姐的孩子巧姐兒看過後,對鳳姐笑道:“我說姐兒又罵我了,隻是要清清淨淨餓兩頓就好了。”對賈母說:“太夫人并無别症,偶感一些風涼,究竟不用吃藥,不過略清淡些,暖着一點兒,就好了”。
這位太醫醫術也好,說得也得體。《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這賈宅中的風俗秘法,無論上下,隻一略有些傷風咳嗽,總以淨餓為主,次則服藥調治”。這賈府上下幾代人的傳統,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做父母的可不是個個都象鳳姐一樣,不管孩子感冒發燒,有點胃口就給吃的,大夫要是讓孩子餓兩頓,大概也會像王太醫一樣挨罵的吧。
文章來源:張潮醫生
【百草箱】
賴世倫老師遵師囑托于2005年回國,2006年創辦百草箱至今。秉承“辦教育就是要犧牲自己”的精神,投身傳統中醫、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事業中。
風雨十四載,也是百草箱的公益十四年,平台所有的課程活動結餘均投入到了中醫藥文化傳承和推廣的相關公益慈善項目中。2020年成立百草箱專項公益基金,願攜更多有識之士,踐行大醫“普救衆生含靈之苦”的精神,以醫濟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