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在選擇期刊的時候,第一重視的是分區,其次看重的應該就是期刊的影響因子了。但是,每年的六月份各大期刊才會公布上一年的影響因子,在這之前投稿的小夥伴在選擇期刊的時候會很糾結,生怕選擇的期刊影響因子降低,影響自己畢業。
今天,小編就教大家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可以對期刊的實時影響因子進行預測,做到知己知彼。
01 影響因子計算方式
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數,它實際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證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次數,與該刊前兩年所發表的全部源論文數之比。
說人話就是,今年六月份公布的其實是2020年的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計算公式如下:
IF=C/(M N)
其中,IF為該期刊2020年的影響因子,M為該期刊2018年發表的文章數量,N為該期刊2019年發表的文章數量,C為該期刊2018和2019年兩年發表的文章在2020年被引用的總次數。
對于當前來說,M和N其實已經确定,C也基本已經确定,所以現在來預測期刊2020年的影像影子的話,計算結果還是比較準确的。
02 計算示例以Science為例,我們首先來計算預測一下2020年的影響因子。
(1)首先我們進入Web of Science,因為是計算2020年的影響因子,因此我們需要2018和2019年的數據,按下圖所示進行設置,然後點擊檢索。
(2)在文獻類型裡選中ARTICLE和REVIEW,再精煉即可,可以點擊更多選項/分類。随後點擊最上一篇文獻右上角的“創建引文報告”。
(3)在新頁面中,“出版物總數 1556”即為Science在2018和2019年兩年發表的文章數量,下方紅框裡的“2020 63958”即為這些文章在2020年被引用的次數,所以Science的2020年影響因子計算為:63958/1556=41.104
需要注意的是,公式中的“文章數”包括的是,Article和Review。
還有就是,我們這種計算結果可能和公布的有所出入,其中的原因就是最終納入計算的文章數量有所調整,引用次數有所不同。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介紹到這裡啦,如果大家在計算實時影響因子方面有問題的話,可以關注微信公衆号“土博在路上”跟我後台留言讨論~
公衆号還有更多精彩内容在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