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粉圓子燒肉,不知道什麼時候,成了家鄉人餐桌上的一道招牌菜。是啊,當你小心翼翼地搛個圓子放到嘴裡,那種粘而不稠、油而不膩的爽滑可口感覺,一下子就會讓人食欲大開。說是妙不可言,并非誇張、虛構。
以前,有位同事善飲酒,雖說算不上什麼“海量”,但瓶把酒到了他手裡,卻常常不在話下。有好奇者問,你如此善飲,可有什麼妙招?不妨說來聽聽嘛。他狡黠一笑說,酒量大不大,關鍵菜說話。問者知道他在故弄玄虛,幹脆直奔主題,那你最喜歡用什麼菜下酒呢?哦,飲酒時,最好有碗山粉圓子燒肉就足矣了,其它忽略不計。當然,這是玩笑話,但也是實話。他曾形象地說,吃酒席時,當有三個山粉圓子下肚,就像是考試時,做好了幾道得分高的大填空題,人便有了底氣,酒量也就自然而然的上來了。
山粉圓子燒肉,難道真的有他說的那麼神奇?這恐怕因人而異吧。就本人而言,哪怕是半碗山粉圓子燒肉下肚,也飲不了半杯酒。這或許是與兒時吃怕了山粉圓子有關。我依稀記得,在那艱難的歲月裡,每當端起那硬邦邦、且見不到幾滴油珠的山粉圓子,人就愁眉。試想,一碗有鹽無油、清湯寡水的山粉圓子誰能吃得下啊?好在還有幾片青菜葉飄在上面,也算是佐餐之物吧。扒拉扒拉好一會兒,一碗圓子還剩半碗冷的。祖母見了,笑眯眯地說,小伢、小伢别賤,你聽聽老古話是怎麼說的吧,睡(方言音,困)不着是沒有做(指幹農活)好,吃不下去是沒有餓好哦!兒時,不知道哪來的挑食習慣?一個圓子進嘴,感覺如同嚼蠟。有鄉人用行話解密說,山粉圓子服油(指豬肉)不服水,那時,有句流行語叫做:“跟姓豬的插夥,什麼都好吃!”
站在新時代,回望山粉圓子的過往,不得不承認,生活在一種别樣幸福感的當下人們,越來越講究起生活的品味,除了滿足舌尖上的需要,更注重自然環保、綠色食品,尤其青睐原生态的東西,這些自然沒有錯,然而,正宗的農家土豬肉我們又到哪裡去尋?幾年前,還能見到百分之一的人家養豬,如今,我居住的小村幾百戶人家,幾乎都不養豬。因養豬不僅成本高,且風險大,弄不好,血本無歸。再者,現居家的,基本上都是些村裡留守老人、和為數不多的兒童,養豬,差不多成了酒桌上的一種話題和美好的回味。
住在鄉下的我,每年堅持種分把地的山芋。若年成好,也能收獲千把斤山芋,要是遇到風不調雨不順,那就難講了。改建後的房子,昔日的地窖沒有了,收獲的山芋無法保管,隻能全部洗成山粉。大部分成了春節期間饋贈親友的禮品,剩下的一點山粉,偶爾也會做點山粉圓子燒肉犒勞下自己,但始終吃不出當初那種味道了。山粉還是那個山粉,而豬肉已不是當初的那種肉了。好在現代信息技術發達,隻要你有心,都可以成為烹饪山粉圓子“高手”,土豬不土豬已經是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能燒出一碗色香味俱全圓子就好!
友人某君,善烹小鮮,他用肉燒山粉圓子,可謂一絕。現分享如下,有意願的朋友,不妨一試,或許一不小心,卻成了這個春節間宴客的佳肴。
先将山芋粉倒在幹淨的容器裡,用剛燒開的熱水(溫度一定要高,否則不能凝固)緩緩倒入粉中,邊加水邊用筷子攪拌,必須攪拌均勻,直到看不見白色的粉子顆粒,這樣才有彈性。水不宜多,多了不成形,放置備用。豬肉切塊備用,大小參考紅燒肉即可。
接下來,鍋燒熱,放少許食用油。若豬肉夠肥,則不放油。肥肉煸炒,油炒出後,再瘦肉煸炒,炒成白色後,加老抽翻炒上色。往鍋中加水,以蓋過豬肉為準,放入适量八角、白糖。
再将和好成透明狀的粉,用手做成成扁圓狀,一個個地放在肉的上面。
這時蓋上鍋蓋,小火焖20分鐘,開蓋。這時圓子的顔色漸變成醬色,加入食鹽,鍋鏟推動片刻,加速食鹽溶解。
最後蓋上鍋蓋,繼續悶燒10分鐘。揭蓋時,撒上蔥花,若想更鮮點,可放适量雞精,這樣,你想要的一碗,既好看又美味的山粉圓子燒肉就成啦。
作者:錢新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