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通稱血液,包括血、津、液三部分。
血,是生命體内紅色而溫熱的液體,是對生命體物質的最直觀認識。
古代的祭神儀式,稱為“殺牲祭天”。有資格祭神的“牲”,不是随便選的。最高級的“牲”叫“獬廌”,為一種能辯是非曲直的神獸,相傳這種神獸的血,可與天神通靈,此即《說文》所言:“血,祭所薦牲血也”。
血,甲骨文是指事字。在器皿中加一個表示液滴的圓圈指事符号,具體描述的是祭神殺牲時,滴注在器皿裡的體液。
人,作為生命體,同樣離不開血。有形的“血”與無形的“氣”,構成了人體的全部。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人活一口氣,血以奉生身,故《素問·八正神明論》明确指出:“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那麼,血,又是如何化生的呢?
有形之“血”,必靠無形的“氣”而化生;
氣不能直接化生為血,而是要作用在一定物質之上,使這些物質中的某些成分,化生為血。
人體的血,分出生前、出生後兩個階段進行化生。
血,出生前階段的化生。
人體發育自受精卵開始。
當其植入母體子宮之内,用受精卵中的元氣,将母體中的特定物質化生為胎兒需要的血。
現代胚胎學研究證實,受精卵着床兩周(14天)以後,胚胎的中胚層卵黃囊聚集細胞,又稱“造血幹細胞”,發育成為血島,一直持續到第九周(63天),是人類最初的造血中心。
從第六周(42天)開始,血島的造血幹細胞,随着血流遷移到胎肝種殖,形成胎肝造血中心,逐步開始造血。于第十三周(91天)至第二十六周(182天)期間,成為胎兒的主要造血中心。同時期還有胎脾、淋巴結造血,産生紅細胞、粒細胞、血小闆。
胎兒于第十三周(91天)生長骨髓并造血,自第三十五周(245天)開始,成為造血中心。同時,胸腺開始造血,産生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此時,胎肝造血退出。
人體胎兒時期,血細胞形成的先後順序為紅細胞、粒細胞、血小闆、巨核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從此造血過程可以看出,人體胎兒時期,用于抵抗外邪的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産生較晚,胎兒必須依賴母體抵抗外邪,這就是母親懷孕早期一定要避免外感的原因,母體外感,胎兒必然外感。
另外,從造血時間規律上可以看出,一周“七天”這個數字的分期性,而“七”正是母體陰數(六和八)的平均數。所以,胎兒時期是以母體的陰數來分期的。就是通常說的胎兒幾周幾周,一直到28周出生(懷胎十月)。
在整個胎兒時期,母體的血氣與受精卵元氣相結合,給予了胎兒充足的血,以奉胎身,直至胎兒發育成熟。
血,出生後階段的化生。
人體出生以後,靠先天元氣(胃氣),将飲食五谷化生為血。
新生兒的首次飲食,是母乳,稱為“汁”。
這種“汁”,可以提供十月之久(哺乳十月)。
對于新生兒來說,母乳是最易吸收、營養最高的飲食。
母乳也是人體出生後最先化生“血”的來源。此即《靈樞•決氣》所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當新生兒幾個月後,可以進一些輔食之時,就開始了持續一生化生血液的過程。
《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
《靈樞•癰疽》:“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三焦,為人體元氣輸布的通道,具有别開血、津、液通路的功能。
上述經文中的“氣”,皆為人體的元氣“胃氣”。
“胃氣”作用于飲食五谷,《靈樞•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胃氣”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
此為血的化生過程,貫穿人的後天一生。
現代胚胎學研究證實,新生兒出生後,骨髓是人體造血中心。
0~4歲,全身骨髓均為紅骨髓,此時期造血最為旺盛,人體生長發育很快,紅骨髓是唯一産生紅細胞、粒細胞(白細胞)、血小闆的地方,同時還産生淋巴細胞、單核細胞;
5~18歲以後,紅骨髓開始部分脂肪化,形成黃骨髓;
18歲以後,紅骨髓隻存在于扁平骨、短骨、長管狀骨的近心端,如顱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骼骨,肱骨、股骨的近心端。而黃骨髓平時不造血,具備潛在的造血機能,當疾病時可重新被激活。
人出生後,由骨髓内的造血幹細胞分化為淋巴幹細胞,繼續分化為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在骨髓内發育造血,T淋巴細胞則随血流遷移到胸腺、脾、淋巴結内發育造血。
人出生60天後,胎兒的肝、脾、淋巴結,不再造紅細胞、粒細胞、血小闆,當某些疾病(白血病)時,也可重新被激活。
骨髓者,腎之所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腎生骨髓”,其亦屬津液範疇,得“胃氣”蒸之,源源不斷,化生為血。
——本文節選自拙著《五形人與治未病》第四章第一節 血的化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