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暴力傾向怎麼教育?重慶有一位三歲半的小女孩,她的父親常用「打擊式」語言對其進行教育,他認為打擊才能知道發奮,所以常對女兒說出「你真的太笨了」「你這嘴巴長起怎麼叫人都不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12歲暴力傾向怎麼教育?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2歲暴力傾向怎麼教育
重慶有一位三歲半的小女孩,她的父親常用「打擊式」語言對其進行教育,他認為打擊才能知道發奮,所以常對女兒說出「你真的太笨了!」「你這嘴巴長起怎麼叫人都不會?」
據女兒的媽媽說,去年 9 月孩子上了幼兒園,老師會叫在家複習在幼兒園學過的古詩和英語單詞,老公在家輔導複習兩遍,沒有背到古詩或讀錯單詞,就要激女兒,說她太笨,啥都學不會,一般這個時候女兒都會回答自己不笨,然後老公又說「那你聰明就趕快學會啊」。
小孩的母親一直不贊同這種方式教育孩子,與其丈夫溝通後依舊無果。你認同這種「打擊教育」嗎?
用小說裡看到的激将法來教育孩子,也是醉了。激将法是用人格侮辱的方式來讓别人失去理智的,而不是用來讓人動腦子的。連這個區别都看不出來,你說這父親得有多笨?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各種邏輯思維和規則意識都還在建設之中,在這種啟蒙階段不僅得不到任何指引,反而每天忍受着來自親生父親的各種人格侮辱,這簡直是精神家暴。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父親一邊自以為是的覺得“如果你知道自己不夠好,你就該拿出态度來努力”,一邊在妻子跟他溝通的時候卻拒絕審視自己的問題,拒絕被人指出自己不好的地方。
雖然我自認為是一個情緒管理能力還行的人,但如果有誰敢用這種方式教我的孩子,我還是會揍他!
如果孩子從小長期遭受這樣的精神虐待,就容易感覺自己天生是不夠優秀的,是無法獲得别人的認可的,甚至因為總是在關系裡争搶不到話語權而感覺自己是次等的。帶着這樣扭曲的自我認知進入社會,會産生非常嚴重的人際适應不良,緊張、焦慮、敵對、恐懼、抑郁,幾乎所有你能想象到的精神痛苦都可能在某一個徹底崩潰的瞬間爆發。
要避免把自己的孩子教殘廢,家長先要牢記一句話:你所看到的問題,可能恰好是孩子解決真正問題的手段。
比如孩子總是不願意好好做作業和練習,那這種回避行為就是用來解決面對學習時的焦慮和恐懼的。人人都害怕挫敗感和失控感,尤其是孩子,會覺得一切都應該受自己的掌控——這也解釋了為何很小的孩子總是會用搶奪和攻擊的方式去處理和其他孩子的關系。
所以當面對一個全新的學習任務時,那種強烈的陌生感和失控感會讓孩子本能地想要逃跑或者攻擊這個任務,他們會說這個任務一點都不好玩之類的。在這種時候并不是靠威逼利誘能夠解決的,畢竟威逼利誘本質上是在讓孩子從“挨打挨罵”和“學習的壓力”之間做艱難抉擇。當學習的壓力太大時,不管是威脅還是獎勵,其實效果都不夠好了。
要消除孩子對學習的陌生感,需要先訓練孩子的語言系統,用耐心和陪伴幫孩子克服恐懼和畏難情緒,不能隻是把注意力放在“防止孩子逃跑”上。
比如,你要教一個孩子學會一首唐詩,那至少需要先把一些基礎的概念“錄入”孩子的腦袋裡——鋤禾日當午,鋤是什麼,禾是什麼,為什麼要鋤,為什麼要強調日當午,為了教孩子真正學會這一句,父親甚至就應該中午拉着孩子,帶着草帽和飲料,在正午時去院子裡挖挖泥巴玩。雖然過程不一定要去吃鋤禾的苦,但正午暴曬的那種感受會讓孩子真正理解鋤禾日當午的辛苦。
要教會孩子,家長需要帶孩子先看到一個簡單的符号背後所蘊含的龐大的世界。就一個“為什麼中國古代用16進制,而現在流行10進制”,這背後蘊含的都是中華上千年農業帝國的興衰曆程。先教孩子去從一個極小的點去看到背後蘊含的波瀾壯闊,那他自然會學會審美能力,并用這個能力去自行探索其他美好的點滴,然後積少成多。
當孩子在探索過程受挫或受傷時,需要的是家長的關心、安慰和療愈,而不是幹巴巴來一句“加油,你行的!”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獨,并不是一個人在獨自探索那一片漆黑的未知世界。不怕了,好奇和勇氣自然就出來了,哪裡需要去激呢?
而試圖赢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巴不得一天就讓孩子學會個十百千萬,一天背完乘法表,為了控制孩子還用上了激将法。抽的越狠,孩子廢得越快。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答主說的共情方法還不錯:
你要是覺得125 125是一個很簡單,應該很快就能學會的事情,那是因為你早學了幾十年的10進制,你早就熟悉了這個語言體系,所以你才覺得簡單。有膽子試試二進制算法,計算11101101 10110100等于多少?2分鐘算不出來就抽自己一耳光,敢不敢來?
當你真的把自己抽痛了,開始對這個題目感到厭煩了,你就知道為什麼你越罵孩子,孩子越厭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