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原創武俠劇——雖然豆瓣評分高達8.6,然而《少林問道》在收視上還是撲街,并且撲得悄無聲息。難道離開了IP、大制作和流量明星,國産劇,尤其是曾經盛極一時的武俠劇,注定淪為小衆的自嗨嗎?筆者試圖借《少林問道》,探尋原創武俠劇之道。
随着2017版《新射雕英雄傳》的投石問路,大批“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經典武俠的新版翻拍正在趕來的路上。
在IP火熱的當下,這些伴随着一代人又一代人成長的經典武俠小說一次次被影視化,不管是小說本身,還是百度百科裡一個個XX版的電視劇詞條,無疑成為最得天獨厚的所謂“大IP”、“超級IP”。經典武俠成為熱門IP,那麼原創武俠劇的現狀與出路到底如何呢?
亦狂亦俠亦溫文,《少林問道》的盔甲與軟肋
《少林問道》的播出可謂是“命途多舛”,2015年殺青,三易其名,卻遲遲不能播出,6分鐘片花出來後業界一片翹首期待,甚至稱其為“2016最值得期待的武俠正劇”。最終該劇第一輪在地面頻道播出,直到今年7月,才登陸央視,然而毫不意外地被暑期檔各種“大劇”所淹沒。
雖然收視沒有太大水花,但收獲了各種好口碑,豆瓣評分8.6,許多網友成為“自來水”,瘋狂為之打call,然而在一衆五星評論之中,也出現了不少差評,有人稱“看不下去”。那麼,《少林問道》真有這麼好嗎?或者說,它與爆款之間到底差在哪裡?
《少林問道》的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嚴黨亂政,倭寇橫行,結拜三兄弟高劍雄、程聞道和楊秀,以及三人的青梅竹馬李蓁蓁,因嚴黨爪牙明德的迫害和離間,家破人亡反目成仇。程聞道被少林所救,在故人們的幫助下從此開始扳倒嚴黨的複仇之路,身世與上一輩的恩怨情仇也逐一被解開。
制作上,《少林問道》雖然隻有不到千萬的投資,卻稱得上精良。沒有流量大咖,劇中老中青演員演技全在線,相比起來,女主郭曉婷作為90後新人略顯稚嫩,但前路可期;台詞方面,禅機和韻味洋溢其中,并且大多采用原聲,比如少林弟子的各地口音,道士的山東話都讓人會心一笑;畫面則與主題相輔相成,有着冷色調的沉重感。
武俠劇看動作戲,本劇的打戲中人物都有自己的風格,少林的飄逸、武将的剛硬、道士的輕靈,過招時拳拳到肉,招招講究。雖然大場面很少,但每個場景都讓人感覺“應該就是這樣”的恰到好處,細節更是讓整部劇充滿了質感。空氣裡的浮塵,冬天裡的湯湯水水都冒着熱氣,還有一場周一圍飾演的程聞道熬翔取火藥原材料的戲,用的也是真實道具,制作的誠意和演員的敬業程度可見一斑。
而和大多數武俠劇一樣,《少林問道》也是以複仇為起點,但因為感情線的弱化和緊扣明朝背景的劇情,更多了幾分正劇的凝重。加上主角們并不像其它武俠劇裡一樣,快意江湖,恩仇皆有報,故事的大半是苦澀壓抑的,弱者恒弱強者更強,無法解氣。然而看到後面就了然了,《少林問道》根本就不是在講如何複仇,而是說的“放下”,頗具禅意。
因為将大量鏡頭放在刻畫人物、烘托情緒上,《少林問道》的劇情拖沓無疑成為最大诟病。不僅節奏較慢,主題也太過内涵,愛情線薄弱,别人發糖本劇發“澀”,如此反娛樂與反快餐化,無意讨好大多數的普通觀衆,《少林問道》最終淪為小衆的自嗨也是情有可原了。
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劇是一種國人獨有的情結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英雄崇拜,在日本叫“武士”,在歐洲叫“騎士”,在美國叫“牛仔”,在中國叫“俠”。武俠是根植于中華文化土壤中的“特産”,既有中國功夫,也有俠義之精神。快意恩仇,對酒當歌,向往江湖既是對現實繁缛條框的暫時出離,也是心中少年意氣的出口。這種情結反映在藝術作品中,便是由古至今層出不窮的武俠題材故事。
然而《少林問道》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武俠,出品方少林寺無形資産有限公司的加持讓它更具曆史、宗教和文化的層次。同樣是亂世,别人的江湖是“世事如刀,我來領教”,《少林問道》的江湖是“世為熔爐,人為柴薪”,一上來便将主角們的生活“一頓亂砍”,而後投入江湖,各自飄零。一僧一儒一将一妓,程聞道這個僧一開始是為了下山複仇要“炸”少林的熊孩子;儒生楊秀擡着棺材找王爺說要“死谏”,使得王府家破人亡;由郡主淪為名妓的李蓁蓁所謂的氣節近乎偏執;最慘的是高劍雄,始終掙紮在忠孝和道義之間,想要保護的都恨他,最愛的女人一直利用他,撕裂到隻能深夜跪在院子裡用鞭子抽打自己,旁邊站着世人眼中的将領高劍雄,這一幕可以看做這個人物的“定妝照”了。
如果從上帝視角來看,的确主角們個個作天作地,畫地為牢,甚至有時候智商掉線,但從個人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私和強烈的動機,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也正應證了衆生皆苦。正如前文所講,往常的武俠會講求一個善惡有報,《少林問道》不是,它講善惡有因果,明白因果之後放下執念。因此,結合了将、儒、釋背景的《少林問道》所展現的江湖層次更加豐富,俠義之後更多哲思。
江湖夜雨十年燈,在浮誇和深沉中找出路
回顧記憶裡經典的國産電視劇,武俠劇占比一定很大,系上被單當披風,拿着小木劍比武的過家家被一代又一代小朋友重演,那些武俠名著也是被一遍又一遍翻拍,百科詞條多到用年份來區分版本。
電影方面,徐皓峰的嶄露頭角和《繡春刀》的驚豔多多少少讓武俠愛好者一飽眼福。然而近年來出現在觀衆視野中的武俠劇,不是翻拍,就是光有五顔六色花架子的炮灰劇,對于俠的表現停留在助人為樂。還有所謂仙俠劇,挂着俠字,本質也是愛情劇,隻不過騰雲駕霧飛來飛去地在談戀愛而已。現象級的原創武俠劇千呼萬喚仍不出來。
為什麼總感覺以前的電視劇比現在的好看多了?除去童年濾鏡之外,可能關鍵還在于走心。大家為山影的制作點贊,稱其為“良心劇”,山影也隻是遵循創作規律認真地在做劇,所以不是山影太“良心”,而是現在太多劇失了“良心”。
《少林問道》之流也走心,然而收視率就是走不上去。遵循創作規律,也得尊重市場規律。禅師念經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聽,但禅師與青年的段子喜聞樂見,這年頭當個禅師也不易。
即使捧着青花瓷,也要把手放低了才能接住觀衆給的錢。至于那些拿着“破碗”向觀衆讨錢的,先把手裡的活練瓷實了再來撈錢吧。願我們的孩子童年記憶中也能有值得回味的經典原創武俠劇,而不隻有巴拉拉喜羊羊和豬豬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