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算盤的新形狀為長方形,周為木框,内貫直柱,俗稱“檔”。一般從九檔至十五檔,檔中橫以梁,梁上兩珠,每珠作數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數一,運算時定位後撥珠計算,可以做加減乘除等算法。
2、現存的算盤形狀不一、材質各異。一般的算盤多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盤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數日的算珠,中有一道橫梁把珠統分為上下兩部分,算珠内貫直柱,俗稱“檔”,一般為9檔、11檔或13檔。檔中橫以梁,梁上1珠,這珠為5;梁下5珠,每珠為1。
3、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是由早在春秋時期便已普通使用的籌算逐漸演變而來的,它不但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而且是在阿拉伯數字出現之前曾被人們廣為使用的一種計算工具。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準确等優點依然受到許多人的青睐。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并論,認為算盤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一大貢獻。然而,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算盤的呢?從清代起,就有許多算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日本的學者也對此投入了不少精力。但由于缺少足夠的證據,算盤的起源問題直至今天仍是衆說紛纭。
4、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等人認為,算盤起源于我國的東漢、南北朝時期。其依據是,東漢數學家徐嶽曾寫過一部《數術記遺》,其中著錄了14種算法,第13種即稱“珠算”,并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後來,北周數學家甄鸾對這段文字作了注釋:“刻闆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遊珠,中間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至下四珠所領,故‘雲帶四時’。其珠遊于三方之中,故雲‘經緯三才’也。”這些文字,被認為是我國最早關于珠算的記載。但是近代的一些學者認為,《數術記遺》中所描寫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隻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闆,與後來出現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