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當以人為本,學校的核心競争力,并不是校園基礎設施建設,而是教師隊伍建設。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有了名師帶隊,教學質量和升學率不再是難題,各界優質生源便紛至沓來。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若有賢能者自遠方而來,不亦說乎。根據世界名校排名來看,不得不承認,國内的最高教育水平,較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很多學生和家長為了更好的前程,不惜斥巨資出國留學。
若國内高校能夠聘請一些能力出衆,又對中國傳統文化比較認可的行業大師任教,學生不出國門也能大開眼界,對提高國内教育水平大有好處。
西南财大痛失諾貝爾獎,教師考核制度引發關注
國内高校自然懂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如今985、211的稱号即将成為曆史,雙一流評比競争激烈,稍有疏忽就會自砸招牌。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建設,自然是學校的頭等大事,學校的老師和院長也要接受嚴格的考核制度。在末尾淘汰制面前,人人平等。
2022諾貝爾獎公布後,大家發現不少獲獎者都曾在國内知名大學任教的經曆。尤其是Philip H. Dybvig教授獲獎,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意難平。因為這位教授曾在西南财大金融學院任教十年,還曾是金融學院的院長。
據悉Dybvig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非常認可,他的妻子就是四川人。就在去年,因為各種原因,他沒有通過學校的教師考核,根據末位淘汰他被學校解除聘任。該教授轉身便前往華盛頓大學任教,今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很多人替西南财大表示遺憾,想要獲得諾獎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學校培養了Dybvig教授十年,給了他充分施展才華的沃土,就因為考核制度而與諾獎擦身而過。否則有了這個獎項,西南财大在國内和國際的教育地位還能再上一個台階。
自此,大學老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高了,原來并不是有了研究生學曆就能到大學裡任教的。大學老師也沒有想象中輕松,稍有不慎就會被淘汰。考核是為了選拔人才,為啥會把優秀的教師淘汰掉呢?
當大學老師有多難?網紅教授說出真實原因
如今各所雙一流高校,不乏外籍教師和外國留學生。這對提高學校的辦學實力,和國際排名都有很大幫助。聘任外籍教師向來備受争議,總有人誤認為外籍教師華而不實,自身科研水平高,并不意味着教學能力出色,對學生的幫助效果十分有限。
此前很多中小學老師,羨慕大學老師工作輕松,實際上大學老師也有嚴格的考評制度。師風師德、教學成果、科研項目、論文數量和質量都不容忽視。
西南财大因禍得福,失去了諾獎卻收獲了一波口碑。嚴格的考核制度和尊重學術的态度,沒有像其他高校那樣蹭熱度,獲得好評。
網紅教授儲殷再次發表驚人言論,有意應聘大學教師的學生們直呼信息量太大。想要逃離考核制度是不可能的是,甚至還有可能成為論文民工,和想象中的大學老師工作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兒。
儲殷教授每次的言論都很犀利,有些存在争議,關于考核問題,也有失偏頗。大學教師的考核标準都是經過精心設定的,除非特殊原因,隻要教師認真對待工作,通過考核不是問題。
有人猜測,Dybvig教授沒通過考核,可能是因為口罩原因導緻回國受阻,沒有完成既定的課時标準。老師再優秀,不能給學生如期完成教學計劃。
即使此番成就歸學校所有,也是徒有其表,學生無法從中受益,學校反而會為聘任該教師承擔更多的經濟開銷。真正用心做教育的高校,自然會做出斷舍離。
寫在最後
回想起莫言獲獎時,可謂是舉國歡騰。若此次經濟學諾獎能夠花落西南财經,必然又是一件幸事。古之成大事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不能因為怕失去諾獎,而放松對高校教師的考核标準,否則吃虧的終究是學生。
諾貝爾獎意義重大,卻也不應該被神化。該獎項為西方人所設立,評判标準必然會對國内的學者不利。即使國内經濟學者們沒有拿獎,并沒有影響我國的飛速發展。幾代師生前赴後繼做出的貢獻,絕非一個獎項所能衡量的。但行好事不問前程,才是該有的治學态度。
今日話題:如何看待西南财經錯失諾獎一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教育聽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