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談到中英之間的親密關系時,如是說。語出東晉葛洪所著《抱樸子》,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異曲同工之妙。中英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盟友,曾經并肩作戰,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今,中英在經貿、金融、科技、人文等領域合作全面推進。習主席不遠萬裡跨越亞歐大陸專程訪英、英方以“最鮮豔紅地毯”“103響禮炮”等高規格禮儀接待習主席充分說明,中英志合則亞歐大陸為咫尺、若比鄰。
“中國孩子玩得太少,要讓他們多玩一玩。”在談到中英教育時,如是說。參觀孔子學院時,習主席指出嚴師出高徒是中式教育的優點,張弛有度是英式教育的長處。習主席強調“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作為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孔子學院為中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孩子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如何讓孩子增長才幹的同時,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在談到讀書心得時,如是說。語出莎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這是莎翁探讨生死的名言。習主席通過此語自然引出了自己青年時期刻苦求學的記憶。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作品,習主席被莎翁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習主席出訪時,曾在多地多次披露自己長長的書單。習主席說“我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這種學而不厭的精神值得學習。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在談到把握機遇時,如是說。語出蘇轼所撰《代侯公說項羽辭》,猶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深刻說明了把握機遇的重要性。習主席同時引用英國對應的名言“一個明智的人總是抓住機遇,并且把它變成美好的未來”。最後習主席聯系現實講到,今年是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第二個10年的開局之年,雙方應牢牢把握機遇。習主席這種擺事實、講道理的演講方式,在聽衆不知不覺中講述了中國故事,傳播了中國聲音,值得借鑒。
“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在談到民本與法治思想時,如是說。語出《尚書》,意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則國家安甯。孟子也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斷。可見,民本思想我國自古有之。現在我國正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要吸收中華法制的優良傳統,也應借鑒世界各國法治的有益做法,以達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英國是最先開始探索代議制的國家,中英兩國立法機關加強交流互鑒大有可為。
“和為貴”在談到世界和平發展時,如是說。語出《論語》,原文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意為在禮的作用中,崇尚“和”的思想。古代君主治國之道的思想精髓就在這裡。“和”在我國傳統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謂一語道出“和”的本質。習主席明确指出,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
“世界上的路,隻有走的人多了,才會越來越寬廣。”在談到國際合作時,如是說。魯迅在《故鄉》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習主席的講話巧用了魯迅的這一名言。我國還有許多關于合作的俗語,如“人多力量大”“人心齊泰山移”。這都清晰表明團結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習主席明确表示,中國曆來是國際合作的倡導者,我國将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互信要“深”,對接要“通”,合作要“實”,方法要“新”。在談到中英合作時,如是說。習主席指出,中英兩國産業結構互補性強,發展理念相近,投資意願相同。中英在“一帶一路”框架内開展合作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習主席就開拓中英合作新局面提出的“深”“通”“實”“新”等四點建議,簡明扼要,十分中肯,對推進中英合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談到尊重各自發展道路時,如是說。各國曆史背景、經濟水平、文化傳統不同,社會制度存在差異本在情理之中。當今世界多元化深入發展,各種文明應該交流互鑒、取長補短,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敵視。習主席在多個場合強調,“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發展道路,隻要契合本國國情、社會發展、人民福祉,都應一視同仁。
“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是身後。”在談到中英“黃金時代”時,如是說。習主席引用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的話可謂一語雙關。“黃金時代”既可泛指美好時期,也可特指當前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中英就開創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系“黃金時代”達成共識,雙方就要抓住機遇奮勇前行,而不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