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砼”一字的創造者是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創造時間是1953年。
2、當時教學科技落後,沒有錄音機,也沒有複印機,學生上課聽講全靠記筆記。“混凝土”是建築工程中最常用的詞,但筆劃太多,寫起來費力又費時。于是思維敏捷的蔡方蔭就大膽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
因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筆,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筆,可省下二十筆,大大加快了筆記速度。後來“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學生中得到推廣。
1、“砼”一字的創造者是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創造時間是1953年。
2、當時教學科技落後,沒有錄音機,也沒有複印機,學生上課聽講全靠記筆記。“混凝土”是建築工程中最常用的詞,但筆劃太多,寫起來費力又費時。于是思維敏捷的蔡方蔭就大膽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
因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筆,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筆,可省下二十筆,大大加快了筆記速度。後來“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學生中得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