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人類的天性,許多人在早晨上班之前都會對着鏡子打扮一番。不知道是不是錯覺的原因,鏡子裡的自己總會比相機裡的自己更加好看。
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通常一種比較被認可的觀點是鏡子中的自己比現實中好看30%。
那麼這個說法是有科學根據,還是随意編造出來的呢?假如真的有科學依據,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是哪些原因讓我們覺得鏡子中的自己變得好看的?下面我就結合衆多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的分析結果,與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這個問題。
人類不誠實的感官
我們有着發達的感覺器官,我們的眼睛可以辨識多種顔色,我們的舌頭分布着衆多的味蕾可以品嘗許多美食。可是科學家發現有些時候我們身體的這些感覺器官實際上靠不住,它們會以一種錯覺的方式來向我們大腦傳遞信号。
假如說你喜歡一個人,那麼大腦就會傳遞錯誤的信号,讓你誤以為這個人很漂亮。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吧。
反之如果這個人是你憎惡的,那麼即便是他長得再帥氣在你眼中都會顯得醜惡不堪。
其實生活中也會發生這種情況,比如電視劇中不乏有那種能夠将壞角色演繹的繪聲繪色的演員,很多時候人們在談論到這個人的時候,就很容易将劇中的情緒帶入到這個人的身上,即便演員已經脫離了角色。
就像演員楊童舒一樣,不論是《至尊紅顔》裡的徐盈盈,還是《以家人之名》中的陳婷,我想都給不少人帶來了陰影吧。
楊童舒飾演的陳婷
大腦的自我完善功能拍照的時候,我們為了讓自己顯得漂亮會打開美顔功能。美顔功能的原理就是模糊化那些醜陋的地方,讓整體的照片看起來好看。
而在我們大腦深處也有着這樣一套美顔系統,當我們照鏡的時候大腦會對我們的樣子進行美顔,讓我們以為自己變得更漂亮了。
不過這套美顔系統也有失靈的時候,假如你心情低落自暴自棄,那麼當你照鏡子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醜陋。反之到你心情愉悅有很強的自信的時候,你照鏡子看自己越看越漂亮。其實這一切都是錯覺,你還是那個你從始至終都未曾改變。
熟悉的事物更美麗
大腦在分析事物的美與醜時還會結合你對這件事物的熟悉程度。當你對這件事物很陌生時,大腦從記憶庫中找不到熟悉感,在處理信息的時候工作量更大,也會産生一種消極的情緒。所以,當你對這件事情逐漸熟悉時,大腦會讓你覺得這件事物美麗。
也許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大腦進化這個功能為的就是史前部落内部的團結吧。看到内部人員越看越順眼,自然就會增進友情。看到外部人越看越别扭,自然就會保持警戒。
我們每天照鏡子看自己,自然對自己是無比熟悉的。于是大腦也會産生錯覺令我們認為自己很漂亮,由此而來我們就會更愛照鏡子。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相貌一般卻愛照鏡子。因為他可以在鏡子中看到更漂亮的自己從而感到心情愉悅,于是就養成了照鏡子的習慣。有一個觀點說多照鏡子有益身心健康,這看來也不無道理。
動态圖像更漂亮
照鏡子的時候我們的頭會時不時的晃動,這樣就會産生動态圖像。而在看自己照片的時候,頭保持固定不變你隻能看到靜态圖像。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實驗,找來兩組人員。一組人員看一個美女的動态圖像,另一組人員隻能看美女的靜态圖像。
後來科學家問兩組人員對照片中女子的評價,觀看動态影像的人員評價果然比看靜态照片的人員更高。于是科學家進行了分析總結,認為人們更喜歡看會動的圖像,并覺得其更漂亮。
與照片比較來說,鏡子裡的人總在不斷運動,所以人們相比于照片而言,鏡子裡的自己更加生動好看
綜合以上原因我們可以肯定,在鏡子中的自己确實比現實中要漂亮一些。至于30%的說法隻是一個大概率的問題,并沒有什麼确切的數字。
觀測角度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漂亮與否也與其臉型和拍攝角度有關,事實上即便是再漂亮的美女,也沒有360度無死角的美麗。再加上不同的光線照射下,人類的美貌程度也會不同。
我們經常聽到女生吐槽直男拍攝,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掌握好拍攝角度,不僅沒有還原出被拍攝者的容貌,甚至還會出現将一米七拍成一米五的奇效。
同理,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在自己不經意的時候,其實就會調整成好看的角度,另外鏡子的距離和外形也會靈活改變,影響着成像。
相對于寬短的鏡子來說,窄長的鏡子更加能夠在視覺上顯得人更高更瘦。
不過不停地變換距離與角度,讓自己顯得漂亮本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畢竟真人并不會有任何變化。
對于現在傾向于顔值主義的時代,好的外表的确會帶給人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待遇,在很多重要場合,化淡妝也成為了一種基本禮儀。
小結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同樣能力的人,往往顔值更高的會更受青睐,甚至說他們無形之中擁有了一個有待通行證。
很多人為了追求美麗得到這份“優待”也付出了很多代價,給了人們很多束縛,但随着人們欣賞水平能力的提高,美也在不斷發展,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獨特的美。
恬靜的美,睿智的美,溫柔的美,善良的美,個性的美,我們大可不必為了追求大衆迎合大衆放棄自己的一些個性,更加不必為了容貌産生焦慮,因為很多時候人的内在以及氣質也能夠改變别人對你的印象和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