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非洲塞内加爾,這裡有世界上最美麗的粉色鹽湖,但這美麗的背後,卻有很多無法生育的采鹽工。
他們為了生存,長時間泡在鹽水裡工作,因此導緻無法生育,即便如此,他們也别無選擇。
采鹽工每次下水前,都要仔細地給身體上上下下、裡裡外外都抹了一層奇特的精油,這麼做是因為這個地方使用傳統的人工采鹽,抹油是開始工作的必備步驟,也是最廉價最有效方法。
這個橢圓形的粉色湖泊,号稱世界上最鹹,鹽濃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它比死海還高出一百多的含鹽量,當地人給它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玫瑰湖。
形成這種浪漫粉的原因,就是湖裡的鹽。與世界上其他鹽湖不同的是,玫瑰湖的鹽是結晶後沉積在湖底的。而湖底又生長着一種嗜鹽菌,每年冬季嗜鹽菌就會與湖水發生化學反應,導緻湖水變色,遠遠看去仿佛盛開了一朵巨大的玫瑰,簡直美不勝收。世界各地的遊客不遠萬裡慕名到此,隻為欣賞這難得一見的美景。
但對于生活在湖邊的居民而言,這種景色不是拿來欣賞的,而是用來工作掙錢的。他們維持着一種古老又奇特的采鹽方式:一般由采鹽人行駛木船到湖中央,然後下水浸在湖中,憑着手感用長矛将湖底的結晶搗碎,用籃子撈起倒在船上,等裝滿後再回到岸邊瀝水曬幹,工作就算完成一半。
這裡的鹽屬于可再生資源,不用擔心過度開采導緻資源緊缺或者環境破壞,當你在一處水域采集完畢,45天後,鹽又重新生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裝載的船是他們自制平底木船,防止被湖水腐化或翻船,打撈碎鹽的籃子也是用椰樹枝編制而成,再用塑料加固,延長使用壽命。如果是金屬制品是非常容易被湖水侵蝕。特殊的環境也讓當地無法進行機械化采鹽。
有趣的是,玫瑰湖的鹽價是和身高成正比的。通常湖的深度隻有1.5米,人人都能進去打撈,因此價格會低一些;但下過雨後水位會上漲,隻有個子高的人才能下水,甚至有時還得借助30厘米高的鐵架鞋,這時的鹽價就會高一些。
盡管采鹽的成本很低很低,但采鹽的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來的。采鹽人需要長時間浸泡在高濃度的鹽水裡,這很容易導緻皮膚受損,疤痕遍布。因此他們在下水前都會往身上塗抹乳木果油,降低損傷程度。但最大的危害,是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中會導緻采鹽人喪失生育能力。可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另一種選擇。盡管近些年的采鹽收入銳減,但這畢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哪怕工作條件再艱苦,為了生活,也得咬牙堅持。
剛剛打撈上來的鹽有的呈淡粉色,有的呈灰色,這是因為湖底一些藻類的影響。隻需要曬上個兩三天,鹽就變白了。
因此他們會在岸邊劃分出幾個大型的曬鹽場。船裝滿後運回岸邊,再滿滿當當地裝到盆裡,一個這樣大小的盆可以裝大概60斤鹽。
這裡的運鹽女工們,可以輕松用頭頂起60斤重物。
這也是當地居民十分擅長這種運輸方式,60斤重的東西都能頂在腦袋上輕輕松松行走,要真有一天工作沒了,還可以考慮去當雜技演員。一艘裝滿鹽的船最多能裝60盆,每運送一盆她們就會放一顆貝殼計數,最後也是以貝殼數計算工錢。你會很佩服這裡的女人,一盆這麼重的東西,光是提起來都很費勁,她們就這麼頂在頭上,一頂就是一天。有時候狀态好的,一天可以運個200盆左右。
她們也明白這樣不容易,生活的重擔如同她們頭頂那沉重的鹽盆,雖然會讓人筋疲力盡,但她們依舊選擇積極樂觀地去面對。辛苦但又充滿希望,這就是生活。
運上岸的鹽會被她們堆積成一座座小山丘,然後挑出摻雜的沙石和雜物,再經過人工加碘以及幾小時的陽光暴曬,很快鹽就會變白。之後将其壓碎,包裝,搖身一變就是數百包商品,即将被銷往世界各地。當然塞内加爾人也會使用這種鹽來調味,但他們并沒有進行精加工,隻是單純地加碘清洗後,就加到菜裡去了。雖然有些粗糙,不過味道不差。
塞内加爾是西非最大的産鹽國,玫瑰湖年産鹽6萬噸,這樣看似龐大的生産值,實際上也都是廉價的勞動力。采鹽人們隻能在每年年末和夏初才能入湖采鹽,其餘時間隻能找些零工,或者幹脆待着啥也不幹,等着采鹽期的到來。這份辛苦的工作,所得的微薄收入,就是支撐他們生活下去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