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瓷
辨析元《至正直記》中始有哥哥洞窯記載,明代陶瓷名著《格古要論》沿襲其說,稱哥哥窯。而哥窯之名,皆因《宣德鼎彜譜》而來。哥窯窯址迄今沒發現,明清文獻中均指為浙江龍泉縣,并說其特征為:“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哥窯多斷文,号曰百圾碎。
”
哥窯青釉魚耳爐
傳世哥窯屬于官窯,産品隻供宮廷,不能流于民間,技術嚴格保密。因此哥窯隻見于宮廷之中。哥窯因其風格獨特釉色與哥片,備受宮廷厚愛,雖經朝代更替,仍有它的産物保留下來民間。
宋代傳世哥窯造型典雅端莊,制作非常精美,品種以陳設瓷最多見,如渣鬥式樽.貫耳瓶.琮式瓶.弦紋長頸瓶.等等,,,哥窯造型上與宋官窯很相似,但不同之處十分明顯的,即器物不以高大取勝。目前博物館與民間收藏所見器物,大的多在20厘米左右,小的則在5厘米以下。一般講,瓶類器物鮮有超過20厘米高的,碗盤類器物鮮有超過25厘米口徑的。凡不合比例者皆要慎重對待。
哥窯碗
元代《至正直記》中“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的“近日”當指元代,可以證明元代後期哥窯仍在燒造。
傳世哥窯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英國戴維德基金會及私人民間收藏家手中,數量不是很多。明清朝景德鎮多有仿制,明代曾仿哥窯瓷,風狂仿于永樂未年,傳世哥窯胎色呈沉香色,淺白色,杏黃色,深灰色,黑色。胎料中元素含量是鈣低于1%,鈉0.7%,鉀2.68%,鐵低。釉色呈米白色,米黃色,不透明,釉面光澤同敷粉。釉料中金屬含量分别鈣8.4%,鈉1.9%,鉀4.46%,鐵低。傳世器物主要特點是胎厚釉薄,胎厚達4毫米,釉色0.7毫米~0.9毫米。
哥窯膽式瓶
傳世哥瓷紫口鐵足現象不多見。因它釉汁流動性小,有的有紫口,有≌沒紫口,哥窯多釆用裹足支燒,很少用墊燒,所以器物底多隐支釘痕,而少“鐵足”。
哥窯瓷鑒識應注意下面三方面
造型:哥器物很少有大器,但制作規整,物型典雅大方。胎體較厚,釉層飽滿,物器外觀比汝窯與官窯顯厚實。哥物底足挖削規整,足端圓潤,支釘痕比汝窯大,比官窯鈞窯瓷小。
哥窯青釉貫耳瓶
紋飾:哥窯物器外口沿有微微凸特征,主要是沒有紫口器物,手撫摸微凸感覺。哥窯盤.碗.洗.碟等圓型物一般口部大多數有水漬印,外口沿下有一周淺白色印痕,印圈線邊沿呈不規則曲線狀,如衣服上汗印相象。
胎釉:哥窯物器胎比較複雜,有泛灰.淺灰.深灰等,灰胎從傳世中研究觀察看胎質堅細,叩之聲悅耳。也有泛黃.土黃.杏黃等器物是黃胎類,這類物一般胎質疏松,叩之音如瓦聲,哥窯不論何胎質,胎體與汝窯官比都厚實。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釉質渾厚失透,不如汝釉瑩潤,不及官窯釉平靜,如人身微微出汗一樣來形容。釉色比汝釉厚,比官窯釉薄。釉面厚薄不勻,此面多有縮釉斑.棕眼,釉泡隐現如珠,分布均勻。
哥窯物器部分有紫口鐵足,很多哥窯物器是米黃色釉有鐵足而不是紫口,還有些器物有紫口而無鐵足,還有些無紫口也無鐵足都很正常。我們在鑒識哥窯物器結合其它方法綜合識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