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與妲己相比,姜王後不夠年情、不夠媚惑、不夠有心機,所以失去帝辛的喜歡。但是換一個角度,姜王後因其身上的賢,最終位列仙班,這是蘇妲己望塵莫及的。
曆練,成仙。是《封神演義》永恒的主旋律。而曆練,大多時候用“悲劇”表現。
姜王後作為纣王的原配妻子,在塑造妲己反面形象時,起到了巨大作用。她的悲劇,從側面告訴人們,纣王無藥可救了。
姜王後的悲劇,首先體現自己的身上:
随着帝辛征讨有蘇氏,有蘇氏大敗,送來了美人妲己。誰知道,妲己的入宮,才是殷商雞犬不甯的開始。一方面,在《演義》中,她是個十足的蛇蠍美人,相傳她因為想看看孕婦肚子裡究竟是什麼,就命人挑破了孕婦的肚子。有她在,纣王罷朝,忠良寒心。
姜王後是後宮之主,妲己有野心,不甘心,想要成為王後就必須殺了她。在傳說裡,姜王後的結局是被人剜去雙目,割去雙手。
但是演義終歸不是曆史。殷商遺留不多的史料記載中,其實并沒有姜王後的影子。查閱纣王的後妃時,也僅僅在《國語》《史記》《烈女傳》裡,記載蘇妲己一人而已。
姜王後的悲劇,其次體現在孩子:
她孕育了兩個兒子,一個名郊,也就是殷商的太子殷郊,另一個名洪。随着母親受盡折磨而死,殷郊也差一點成為階下囚。相傳,面對敵人的迫害,以及與父親反目,殷郊無奈之下隻能出逃,在路上受人點播,投奔武王伐殷。
但是他到底是殷商的太子呀,所以内心是非常矛盾的,申公豹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臨陣倒戈了。
《封神演義》作為神話故事,姜王後與殷郊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他們起到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姜王後的“賢”,烘托纣王的“昏”,殷郊的“傻”,襯托武王之“明”。
然而曆史總是後人書寫,不難發現,“武王伐纣”這個故事本身就是站在了周人的視角,對前朝進行批判。那麼在曆史中,真實情況又是什麼樣子呢?
第一,正如前文所說,姜王後未必确有其人。
第二,就連殷郊有沒有存在過,都是未知的。
《史記 殷本紀》載(經過翻譯):
帝辛有子祿父,幼時聰明好學。
這裡面的祿父,又稱武庚,是纣王的兒子,有很好的天資。然而通篇,并未提及殷郊其人。當然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後人傳記中,殷郊身上是有祿父的影子的,因為這祿父也是政治的犧牲品之一。
随着殷商的滅亡,天下的統治變成了武周。”厚待先朝臣民“,這是每一個仁君的自我追求,因此在當時還算老實的祿父并未遭到株連。
在殷商的舊轄區内部,還有許多感念商朝統治的百姓,他們懷念着舊時的生活,同時對新王朝将信将疑。周武王索性命祿父繼續領導這些百姓,這下人人都很開心。
其實在今天看來,武王此舉是相當聰明的,一方面收買了人心,另一方面又節省下鎮壓百姓的人力,非常效率。
疑心誰都有,當屬帝王的最重。帝辛雖然殘忍,暴力,但是必須承認,他是個很有事業心的男人,每每讨伐,也大多數全勝而歸。那麼作為纣王之子,祿父有沒有遺傳下來呢?周武王很擔心,擔心祿父有不臣之意,擔心祿父此時的歸順隻是在演戲。
基于此,周武王做了一番安排:在朝哥的東、西、北設置邺、庸、衛三國,分别以自己的親信遷徙過去,目的不言而喻:監視并防禦。
周武王做錯了嗎?沒有。天下得來不易,若是再起幹戈,首先遭殃的就是百姓。更何況,祿父已經臣服,若是禍起蕭牆,那就是統治者智商不足了。
但是自古都是如此,防禦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安了武王的心,可是又勾起祿父的猜疑:這……他是不是不信我?加上生活中處處受到監視,心中難免憋悶,長此以往,不臣之心就生了出來。
武王死後,祿父叛亂,最終兵敗被殺。
下面回到今天的問題:曆史上真的有姜王後這個人嗎?她的結局是什麼?未必真有其人,但是纣王當時的王後一定不好過,在正史中,妲己尚且留下一個”纣王對她言聽計從“的名聲,我們很難設想,王後會非常得寵。
#變美大作戰##夏季百搭套裝# #女主播一年賣出1000多萬件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