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一歲愛,兩歲煩,三歲狗都嫌。自從娃會跑會跳,就從小乖乖變身“憤怒的小鳥”,以“拆家”“作妖”為己任,家長跟在娃身後打掃“戰場”就成了常态。滿牆亂畫的水彩畫、地闆上灑滿牛奶漬倒也沒什麼,怕隻怕這些小祖宗“作妖”作出危險來。
2歲半的淘淘就是這樣一個正處于“狗都嫌”階段的熊孩子,平時特别喜歡摸來摸去,越是叫他不要做什麼,他就越做得來勁,讓他往東,他偏往西。
一天中午,媽媽趁着他睡着的空檔收拾屋子,她燒了一壺開水,并倒了一杯放在茶幾上,準備忙完了再喝。本以為孩子睡着了不會出亂子,沒曾想突然“哐當”的一聲,玻璃杯摔碎了,緊接着傳開淘淘痛苦的哭喊聲——淘淘不知道什麼時候醒了,一聲不吭跑出來,把媽媽的那杯開水碰倒了,開水直接灑在了淘淘的手臂上。
淘淘的哭喊聲把奶奶也驚着了,看到孫子痛苦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趕忙沖到衛生間拿牙膏,要給孩子塗抹燙傷處,但被媽媽制止了。
媽媽平時喜歡看育兒方面的書籍,也看過不少關于育兒的視頻,知道用牙膏處理燙傷不是好的辦法,很可能導緻感染,所以制止了婆婆的動作,并用她在書上學到的“5字訣”幫孩子處理燙傷處。
① 沖。把淘淘抱到水龍頭前,用流動的自來水沖刷被燙傷的地方,使被燙傷的地方及時得到降溫,減少燙傷的程度,同時皮膚也不容易起泡。
② 脫。給淘淘沖了半個小時後,媽媽用幹淨的剪刀小心翼翼地從邊上把孩子被燙到區域的衣袖剪掉,以免衣服跟燙傷的皮膚粘連起來。
③ 泡。媽媽讓婆婆接來一盆冷水,小心地把淘淘被燙傷的地方泡在冷水裡面,足足泡了十幾分鐘,直到淘淘被燙傷的地方沒這麼紅了為止。
④ 蓋。從家裡面的醫藥箱裡翻出幹淨的紗布,輕輕地纏繞,覆蓋住淘淘被燙傷的地方。
⑤ 送。做完上述步驟後,淘淘的傷口得到初步處理,不再痛苦得直哭,皮膚也變得沒那麼紅。這時,她讓爸爸趕緊開車送淘淘上醫院。
到了醫院,醫生看了淘淘的情況,覺得處理得非常好,就問家長是怎麼做到的。媽媽如實回答,說自己是按照之前在育兒書上看到的“5字訣”來處理的,先“沖”,然後“脫”“泡”“蓋”,最後才“送”來醫院。
醫生聽了連連點贊,誇媽媽的處理方法很好很有效,是個優秀的好媽媽。并表示他們經常接診到一些燒燙傷的孩子,他們的家長要麼用醬油蓋住、要麼用牙膏蓋住,有的甚至直接孩子的傷口擦上萬花油等,這些處理辦法都不對,會導緻孩子的傷口變得越來越嚴重,造成三度燒傷。
好在被燙傷的地方不大,又處理得及時恰當,淘淘最後隻是淺二度、二度的燒傷,雖然傷口處恢複了會留淺疤,但問題不是特别大。
婆婆聽了醫生的話不禁後怕,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堅持,按照自己的老方法給孫子抹上牙膏,不然對孫子的影響可就大了。
在媽媽及時恰當地處理下,将淘淘受到的傷害降到最大化,這件事算是有了一個比較圓滿的結果,但我們家長也有引以為戒,家有這種“熊小孩”千萬不能麻痹疏忽,要看好孩子才能避免事情的發生。
第一,看護好孩子。在任何情況下,最好都至少有一個大人看着孩子,避免孩子做出可能有危險的舉動。
第二,學一些科學育兒的知識。孩子精力旺盛,好奇心強,防是防不住的,稍有一丁點空隙就會“作妖”“拆家”,一不小心就會傷及自身,這時學到的育兒防護知識就有用武之地了。
第三,盯緊家裡的危險物品。油鍋、開水壺、火機、插座、刀具、玻璃杯等對孩子來說都是危險物品,一定要收起來放在孩子夠不着的地方。有條件的家庭可專門為孩子開辟一個安全的活動空間,平時就讓孩子待在那裡。
總的來說,在孩子“狗都嫌”的年齡,非常考驗家長的耐心細緻,這對于家長來說,是對精力的巨大考驗,但又必須要時時刻刻帶起十二分精神。同時,學一些育兒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也非常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