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救援培訓會講話?【新聞随筆】作者:王莉甯(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潘瑩瑩(北京語言大學碩士研究生),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應急救援培訓會講話?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應急救援培訓會講話
【新聞随筆】
作者:王莉甯(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潘瑩瑩(北京語言大學碩士研究生)
近期,網絡上發布了一則志願者招募信息:“急需有田野經驗、會說河南話的線上志願者開展救援工作。”信息發布者表示,當前急需約200位河南在地志願者提供方言支持,協助大規模的抗洪救災“村村排”工作。救援工作對方言志願者的需求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方言在重大公共突發事件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它能發揮什麼作用?
我國已經識别并在使用的語言有130多種,差異巨大。以漢語為例,有官話、晉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贛語、湘語、徽語、平話和土話等十大方言,還可進一步細分為97個方言片,101個方言小片,很多方言土語之間無法通話。在緊急情況下,因語言溝通障礙而影響到應急救援工作開展并引發對語言應急服務的需求,已不是首次出現的新問題。
去年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國各地330多支醫療隊共計4萬多人千裡馳援湖北,但因湖北省人口來源複雜,方言差異較大,外地援鄂醫療隊進駐後,随即在一線遇到了醫患溝通的方言障礙問題。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多地數位語言專家和學者組成“戰疫語言服務團”,研制《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系列産品,其中微信版使用人數達3.2萬人,點擊率超過39萬次,有效地助力了抗擊疫情。
此次河南洪澇重災區包括豫北鶴壁、安陽等地,這些地區與鄭州等地的城市方言差異很大,尤其是在條件艱苦的偏遠山村,受災的老鄉們在日常生活中仍較多使用方言交流,短時間内無法與外地救援隊伍順暢溝通。災難救援就是在與死神賽跑,面對我國語言方言差異巨大的客觀事實,包括方言在内的各類語言服務須成為應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語言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情感撫慰的良藥。事實證明,災難經曆者多會在災後産生焦慮、抑郁的情緒,亟須開展心理康複工作。因此,合理使用方言對受事件影響人群、應急行動實施對象人群乃至社會大衆進行及時恰當的情緒撫慰和心理疏導,也是應急救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近年來,國内外學者紛紛建議,緊急救助語言服務應該成為健康護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此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治療的效果。當前,我國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紛紛行動,着手構建應急語言服務體系,如普及應急語言常識、增強全社會的語言應急意識;研發應急所需的各種語言産品,開發方言翻譯軟件、編寫方言實用手冊;對救援人員和志願者開展應急語言培訓等,功在平時,用時不急。
應該看到的是,語言交流障礙的産生也體現了我國普通話推廣普及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特别是在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信息交流相對不暢的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而這些地區也是自然災害高發的地區。因此,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指導下開展普通話推廣普及工作,有針對性地提升上述地區的普通話能力和水平,确保老鄉們能與外界開展有效交流,也不失為未雨綢缪之策。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地震,受災群衆中藏族占94%,大多數人都不懂漢語,故無法與外地救援隊伍有效交流;當地小學生在學校學習了普通話,他們也掌握當地語言,便能利用雙語的優勢積極充當翻譯協助救援,有效地解決了信息溝通問題。這個實例很說明問題。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09日0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