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場爾虞我詐,在《知否》中就有深刻的體現,盛家跟袁家結親,袁家仗着自己是伯爵身份欺負盛家,派長子代父送聘雁,又請來高手用投壺遊戲做局,企圖赢回聘雁,如果不是明蘭出場,險些讓袁家心機得逞,劇中女主跟男主就是因它結識,投壺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
在古代,作為貴族們必備的素養,那就是要會六藝,一開始是出于打仗的目的,随着王朝統治的相對穩定,大批人靠着祖上的蔭庇,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終生跟沙場無緣,為了不讓他們忘記本領,六藝在禮儀上被保留了下來,投壺遊戲出自于其中的“射”,就是射箭,它們有着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對精準度要求高。
從戰國到魏晉時期,投壺還隻是小衆遊戲,直到唐朝的時候,才風靡全國上下,貴族們各個腰纏萬貫,出手闊綽,講究排場,每次宴會都會用投壺壓軸,玩法多種多樣,詩人們很有興緻地将其寫入詩中,可是它太容易上瘾,時間一久,貴族們将它當作消遣娛樂的工具,不少有識之士上書,指責投壺的弊端。
宋朝的時候,邊關頻頻告急,為了保家衛國的需要,皇帝們就提倡讀書人不僅要讀四書,還要學兵法,期望他們成為文武兼備的人才,投壺遊戲為文人武将所喜歡,不難想象它在當時這麼歡迎,由于當時文人地位比武将高,也讓這個遊戲具有政治性,名相司馬光對投壺的革新起到重要作用,他制定了投壺的統一規格,去除趣味環節,為投壺起了專門的術語,創造了新的遊戲規則,貫耳四籌,雙耳六籌,倚竿為十籌,一經定型,很快風靡官場,《知否》中投壺規則就來自于此,投壺時,文人們願意押上重金,輸赢不僅關乎他們的利益,還有他們的面子。
到了明清時期,投壺遊戲傳到了民間,投壺從用料到造型也是多種多樣,具有很高的賞玩價值,甚至有許多關于它的書籍被刊刻,到了近代,西方娛樂項目的引入,可供人娛樂的途徑逐漸增加,而投壺由于功能單一,頃刻間失去了吸引力,就此失寵了。
投壺遊戲陪伴了古人兩千多年,帶給他們數不盡的快樂,盡管它沒落了,但是不會被遺忘,它早已經融入文化當中,任後人憑吊。
參考文獻:《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