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在衆多描寫成都的古詩詞中,李伯清老師選擇了杜甫的那首名詩《絕句》。在他眼中,杜甫的這首詩詞,能夠對照今日大衆的生活,加上又是在再熟悉不過的杜甫草堂,能給人留下極為深厚的印象。“‘兩個黃鹂鳴翠柳’,如果環境不好,相信黃鹂也不願意鳴叫吧。現在成都有不少濕地公園,綠化意識愈發增強,對于老百姓來說非常好;再說‘門泊東吳萬裡船’,現在交通那麼發達,前幾天不是成都都能直飛洛杉矶,再加上高鐵的飛速發展,都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對照。”
采訪李老師是在他的工作室進行的,他身後正是自己書寫的明代文學家楊慎所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古詩詞是個人愛好的問題,我對古詩詞的愛好,肯定不能和那些大學者、文科特别好的年輕人比,更多是對曆史更新的一種認識。”李老師非常謙虛,開玩笑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些詩太複雜,自己還是喜好《絕句》這樣簡單一點的。“我自己讀古詩,更多是聯想起現代生活,會讓我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念詩詞不是好耍,需要對它有深層次的理解。比如說我最喜歡的蒲松齡的那首勵志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很勵志,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不管是創業還是工作,你有這樣的精神,我相信你會做出很大的成績。所以任何事情,特别是年輕人,詩詞的理解到現實生活的對照,都有很有幫助的。”
對于“成都詩詞大會”的舉行,李伯清老師更是雙手點贊。“為什麼要用‘成都’?其實是通過古人或者今人的作品,為那個時代,為這座城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一定的建樹,留下寶貴的财富。”在李伯清看來,今天搞詩詞大會,不僅僅是要求每個人能背誦幾首詩詞。
“背誦、朗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專家對這些詩詞的講解,讓人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對這些時代的産物,一些前人的感悟,甚至對生活的認識,對人生态度、大自然、生命的認識,有一個很積極的推廣作用。”李伯清老師希望“成都詩詞大會”的舉行,能讓更多年輕人将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通過對古詩詞的認識、感觸,從中學到知識,了解曆史,這對年輕人而言是最為重要的。”
對于年輕人是學習,而對于像李老師這樣上年紀的人,更多是懷舊、感恩。“人要有感恩,将感恩的思想一對照,你會發現現在的生活天天都在變好。古人都有這種意識,我們現代人更應該學習。”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任宏偉 攝影記者 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