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二簡字”這個名字你可能沒聽過,但是二簡字的真身你總該是見過的——
「餐」寫成「歺」。
「停車」寫成「仃車」。
80後的同學也許還記得,年紀一大把的小學數學老師老喜歡把「整」寫成「大正」,「數」寫成「由文」,「原」寫成「廠元」,,當時覺得是天書,後來想想是錯别字,哪知道人家寫的竟然是規範字——當然,是過時了的罷了。
這種缺胳臂少腿、似曾相識好像認識又好像不認識的字,多半就是二簡字了。
所謂二簡字,也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簡化漢字。
有二簡也就有一簡,當然人家不那麼叫而已。
上次說過,建國初期,為了掃盲,給漢字瘦身的呼聲一直很高,文改會花費5年多時間,搞漢字的簡化工作,出了個《漢字簡化方案》,方案在1956年推廣通行,簡化字終于翻身做主,坐上了正宮位子。
「這麼辦」變成了「這麼辦」,「開學」可以寫成「開學」,上了年紀的老大爺和年紀還小的小學生紛紛鼓掌表示,原來不會寫的字嗖的一下就記住了。
看到人民群衆這麼受歡迎,大家覺得簡化這個路子不錯,應該繼續深入下去,「現有的漢字還必須再簡化一批,使每一字盡可能不到十筆或不超過十筆」(其實當時文字改革的目标是最終改成拼音文字的)。
于是文改會花了好幾年,廣泛征集,大刀闊斧,簡化刹不住車,1977年對外發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就是著名的二簡字了。
二簡字比一簡字的筆畫幾乎少了一半,可以說是簡化字中的簡化字,看着像文字密碼↓
很多宣傳畫的畫風是這樣的↓
地名也都被局部打碼了↓
有些二簡字甚至與日語的新字體長得一樣,如:
弁——便
桜——櫻
弍——貳
辺——道
雫——霞
好記是好記,就是步子太大,缺胳臂少腿、約而未定、俗而未成,又有很多生造出來的,又容易混亂,所以出來沒多久就遭到胡愈之、王力、周有光等文字學家的聯名反對,教育部也在1978年就批示在中小學課本、教科書中停用。
1986年,國務院正式廢除“二簡字”。
雖然廢除了,但是因為方便好寫,還是有不少字今天還在一些手寫體中流傳。
二簡字的最大影響是造出來了一批姓氏,因為字表裡「蕭」簡化成「肖」,「閻」簡化為「闫」,「藍」作「蘭」,「傅」作「付」,當年在公安部登記了的姓氏,後來不方便改,很多就一直沒改回來……
像肖字,實際上之前是沒有人拿它作為正式姓氏的。
不過喜歡速記的小夥伴,還是可以拿二簡字表取取經……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