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境内,唐朝詩人王之渙曾在此寫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鹳雀樓始建于北周,毀于金朝末期的戰火中。鹳雀樓是如何毀于戰火的?還得從貞祐南渡說起。
貞祐南渡
自1211年起,蒙古鐵騎不斷南下攻打金朝,金人接連慘敗,甚至連金中都差點被攻破。等到金宣宗即位後,由于實在招架不住蒙古鐵騎的侵擾,于是就遷都南京汴梁,史稱“貞祐南渡”。在金人南渡前夕,有人曾提議遷都河中(河中古稱蒲坂,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濟市)。認為河中“背負關陝五路”,“南阻大河”,“前有绛陽、平陽、太原三大鎮”,東南有中條山掩護,堪稱“萬全之固”。可惜,河中處于黃河以北,又無現成宮室,最終敗給了汴梁。
攻守拉鋸戰
河中雖然沒有成為金朝的都城,但其“西阻大河,東倚太行,潼關在其南,龍門在其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貞祐南渡後又擔負起屏障河南的重任。在蒙金之戰的後期,河中一度成為雙方争奪的焦點,開始了頻繁而殘酷的攻守拉鋸戰。
阿祿帶棄守河中
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前後,完顔阿祿帶奉命駐守河中。阿祿帶畏敵如虎,到任伊始,就大肆征調河中周邊的民夫,不分晝夜,加固城牆,增修樓櫓。
然而,沒過多久,蒙古軍攻陷了绛州,绛州在河中北邊。消息傳來,阿祿帶不戰而逃,臨走前下令放火焚城,大火燒了一天一夜。
事後,金宣宗覺得放棄河中太過草率,下令逮捕了阿祿帶,又命人前往河中修複破損的城池。
侯小叔火燒鹳雀樓
由于河中處于蒙金交戰的前線,官員們不願來此就職,朝廷開始提拔本地人。金宣宗元光年間,負責鎮守河中就是一個名叫侯小叔的本地人。
元光元年(1222年),木華黎率領蒙古大軍,攻打河中,城内軍民頓時陷入了恐慌,後趁侯小叔外出,舉城投降蒙古,侯小叔隻能逃往中條山。
木華黎接管河中後,在黃河上搭建了一座浮橋,匆匆率軍西去。逃到中條山的侯小叔,集結了10萬人馬,趁蒙古主力西去,河中兵力薄弱,進行偷襲,重新收複了河中。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夜襲戰中,鹳雀樓也因此被毀。
元光二年(1223年) ,木華黎得知後方發生變故,發兵再次攻打并占領了河中,侯小叔孤軍奮戰,巷戰而死。後來,金軍又再次奪回了河中。像這樣攻守拉鋸戰,不知在河中發生了多少次。
窩闊台汗親征
直到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此時距離金國滅亡不到4年,窩闊台汗率領蒙古鐵騎親征金朝,來到了河中,蒙古大軍又一次将河中圍了個水洩不通,河中最終徹底淪陷。
,